王凌波:塞不变兮威不屈 | 理响千字文
廖琳
王凌波于1888年出生在宁乡一个私塾教师家庭,是“宁乡四髯”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在何叔衡的介绍下,他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为革命呕心沥血,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革命必胜,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1930年9月、1935年2月和1940年9月,王凌波先后三次被反动势力投入监狱。然而即使身陷囹圄,他依旧态度乐观、团结力量、坚持斗争,常用“留得青山在,最后胜利是我们的”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和同志们。他还常给难友们讲形势,讲对革命的希望和信心,讲革命者的气节。正是这种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支持他一次又一次地和敌人顽强斗争、坚持革命、至死方休。
群众工作的模范践行者。王凌波“没有知识分子的臭架子”。谢觉哉评价道,“他不是站在群众之外口喊‘到群众中去’,而是随地随时都溶解于群众的中间”。早在宁乡云山学校当校长时,他便坚定地站在进步力量的一边,维护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利益,深得全校师生欢迎。树青《忆凌波师》里说,“当时的云山学校的确可算为宁乡的文化中心”。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社会斗争,为佃农争取合法权益。以至事隔十多年,有位轿夫听到他在苏州出狱时还特意远道跑去看他。
自我革命的忠诚拥护者。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王凌波在《照照镜子》里说:“大革命时,凭着我一点革命性,加入了共产党。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叫得很凶,可是还没有真正认识工人阶级,还没有真正认识党。”“在这种严重时期,我虽不曾自首,可是还不曾有明确的阶级意识,还不能够说对党抱无限忠心。老实说,我完全是抱着‘士大夫重气节’的观念来坚定自己的。”他以唯物主义者的觉悟、对党忠诚的态度,对自己的思想历程进行深刻剖析,向党坦陈自己的真实心态,以此激励自己更加深入地向党靠齐。林伯渠评价王凌波说:“旧的学问和革命学问相结合,和新的学问——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蔚然发出奇光。凌波同志即是其中之一。”
纵观王凌波的一生,不怕一切牺牲,不择任何工作,听党的话,革命利益高于一切,“足为党员的模范”。1942年9月3日,王凌波在延安突发脑溢血逝世。此时,“宁乡四髯”只有谢觉哉仍然健在,在其《感旧》诗中,他怀念道,“凌波豪迈又缜栗,塞不变兮威不屈”。这恰是对王凌波一生最精准的写照。
(作者单位:中共长沙市芙蓉区委党校)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