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星沙城,如何撬动文创大产业?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洋 星沙时报记者 杨源

星沙,是一座被文创点亮的城市。

科技赋能文旅,让体验沉浸;

方寸汇聚光影,让产业生辉;

飞针走线之间,让湘绣焕新。

与潮流共舞的微短剧、与时光对话的文物库房、与青春接轨的非遗工坊——星沙正以文化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一幅“文产融合、古今交汇”的生动图卷。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提出的两道“融合命题”之一。近日,“大美星沙文创发展”媒体采风活动走进星沙,来自全国的多家媒体代表深入文创地标,看星沙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触摸星沙文创产业发展的强劲脉搏。

科技赋能,解锁沉浸式文旅新体验

在宏瑞文博的数字展柜前,轻触屏幕,文物全貌跃然眼前;智慧库房门后,千年遗存安卧如初。从制造中国首樘文物库房门,到打造智慧文物库房管理平台,宏瑞文博已为全国超1100家文博单位筑起“文物的家”。

宏瑞文博的文物库房内,公司负责人正在操作由该公司开发的智能文物展柜。均为星沙时报全媒体记者 杨源 摄

“我们始终以‘让文物活起来’为使命。”公司负责人徐武洪话语铿锵。

而在明和光电的体验空间,灯光如星河倾泻,音乐随画面流转,声光电技术交织出一场视听盛宴。这里,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即时交互等技术不再是冷冰冰的词汇,而是可触可感的沉浸体验。

2023年湖南旅发大会上的郴州水世界,正是明和以科技勾勒“景水相融”的生动实践。集团董事长傅高武表示:“我们正以技术创新降低演艺成本,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产业聚链,微短剧生态异军突起

“这里场景丰富、交通便利,是理想的拍摄基地。”在黄兴镇AD片场,导演周禹笙正执导一部都市短剧。5000平方米空间内,民国公馆、现代公寓、校园教室等实景错落分布,今年已接待70余个剧组,成为微短剧“一站式”拍摄热土。

媒体老师在现场采访微短剧拍摄导演。

不远处的远大集团,前卫建筑自成光影剧场,已吸引20余部作品取景;湘龙文创园内,墨天传媒参与拍摄制作的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三季观众规模超5亿,天合智造则借AI剪辑工具将短剧后期效率提升30%。

政策扶持亦如春风化雨,对首破500万元分账的影视作品给予奖励,对入选国家级优秀作品最高奖励20万元……星沙正以“上游孵化—中游制作—下游分发”的全链条布局,打造微短剧产业新高地。

位于湘龙街道的来悦文化影视基地将于近期整体开业,预计年接待剧组超200个。运营方湖南芒果创客大数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何姜燕展望:“我们不仅要建场景,更要构建‘产业链闭环+产商融合’生态。”

飞针传韵,湘绣技艺焕发新生

湘绣城内,针线翻飞间,一幅幅作品鲜活灵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艳深耕湘绣40余载,独创汗毛针、卷毛针等全新针法,让狮虎毛发根根分明、神态逼真。

位于湘龙街道的湘绣城内,湖南金霞湘绣有限公司的绣娘们正在飞针走线。

“湘绣要走出陈列馆,走进年轻人心里。”李艳常说。如今,她的工作室开发出家居家饰、国风潮玩等系列产品,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更令人欣喜的是,女儿昌妮从法国学成归来,为湘绣注入互联网基因。她主导的数字藏品上线即售罄,通过直播带货让传统工艺触达年轻群体。“我们正打造湘绣体验工坊,让每个人能亲手绣出诗意。”昌妮说。

眼下,湘绣一条街正加速建设,湘绣城集团以“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引进十余家大师工作室,产品远销20多国,让湘绣在创新中活态传承。

从科技赋能的文旅体验,到生态集聚的短剧产业,再到匠心传承的非遗新生——星沙,正以古韵织就新梦,以活力汇聚未来,交出一张“文化创新”的闪耀答卷。

【作者:刘洋 杨源】 【编辑:杨倩杰】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