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最美教师”李敏:在数据与生命科学间编织育人梦想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炎炎 实习生 何芊芊

  【名片】

  李敏,女,汉族,1978年4月生,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获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青年科技奖等多项科研和教学奖项,被评为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

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敏。学校供图

  她是交叉学科领域的攀登者,在生物信息学前沿用数据破译生命密码;她是躬身高等教育的点灯人,以启发式教育点亮思维,探索“学科交叉+个性定制+创新训练”的新工科育人模式。

  9月初,在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我们见到了2025湖南最美教师——李敏。干练、温柔、和煦,是我们对这位“国家杰青”、中南大学首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的印象。

  “作为老师,首要责任是教书育人。”李敏的身份很多,但她最看重的始终是“教师”这个角色。她以科研者的韧性、教育者的耐心,点亮青年学子科技报国之路。

众多身份中,李敏最看重的还是“教师”一职。

  科研攀登:从零开始的跨界突破

  “做科研要有吃得苦、沉得下、耐得烦的定力,要有好奇心、求知欲、勇于创新的精神。”李敏常以这句话自勉并激励学生。而她的学术之路本身就是一场不断跨越的挑战。

  本科就读通信工程,硕士跨至交通运输工程及控制,博士阶段又投身当时在国内刚刚起步的生物信息学。“一开始国内连参考资料都很难找到。”李敏回忆,最初从事生物信息学与数据挖掘研究时,国内相关成果很少,一切都需从零开始。她与团队成员在没有前期研究基础的情况下组建研究小组,将国外的最新文献查找打印成册,逐篇研读、反复讨论、不断试错,以最“笨”的方法敲开了生物信息学的大门。

  生物信息学是一个高度交叉的学科,需要融合计算与生物医学等不同学科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出身的李敏,一步步学习生物学家的思维,将大数据处理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她和团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她们的研究将疾病基因预测、关键蛋白识别及药物靶标发现等问题从曾经的“大海捞针”变为“按图索骥”,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她们提出的方法和开发的工具在医学、生物学、植物学、病毒学等众多领域得到应用。

  而她对科研事业的这份执着追求,也成为言传身教最生动的教材。

无论工作多忙,她都会留出时间给学生。对学生给予个性化、启迪式的教导。

  育人实践:个性化培育为学子点亮创新探索

  这个暑假,李敏的脚步从未停歇:从红旗渠的学科建设研讨,到兰州、海南、深圳、哈尔滨等多个城市的学术会议……但无论再忙,只要学生有需求,她总能抽出时间。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关键是给予合适的土壤。”作为一名教师,李敏一直秉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探索个性化培养模式。执教二十年来,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智慧,先后培养了研究生、博士生50余人,其中2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及校长奖学金。

  在同学们眼里,李敏教授是一位“博学、温柔、有力”的好老师,更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刚进大学时,我对计算机并不是很感兴趣,一度迷茫。大二上了李老师的课,她总是鼓励我们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哪怕失败也没有关系。”学生苗子阳讲述自己本科时期的蜕变格外动情。正是在李敏启发式的引导下,他慢慢对学计算机有了信心和兴趣,也找到了努力方向,学业成绩一路逆袭,并荣获中南大学2024年度人物。

  “‘有问题随时讨论’是李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很好,继续往前推进’是她给我们的定心丸;而‘进度有点慢,要加快点进度呀’则是她最严厉的提醒。”在博士生方钊玉眼中,李敏教授总是温和却有力量,总能把复杂的科研路讲得清楚,也总能在学生们最无措时指明方向。

  科研再忙,李敏教授依然坚持在教学一线;事务再多,她依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她的“新生第一课”成为许多同学大学生涯的重要起点。她的课堂深受学生欢迎,不少本科生正是因为喜欢她的课,被她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所感召,继续跟着她读研究生。她主讲的课程获评湖南省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被评为湖南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

  在研究生培养与竞赛指导方面,她更是倾注心血。在她的指导下,唐丽、伍逸凡、李超凡等同学在国际基因组大赛、CBC挑战赛、挑战杯竞赛等舞台上屡创佳绩,形成了一支技术扎实、协作高效的竞赛队伍和科研攻坚力量。

  作为学院院长,李敏将育人理念延伸到管理工作中。她开设“院长信箱”,认真听取师生的意见建议,如今学院与企业合作的实习项目、科研课题,很多都源自信箱中的“金点子”;她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与每位青年教师恳谈,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与发展需要,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给出建议。

  大家总说她忙,而在李敏看来,“不忙”才是最好的状态。她鼓励学生们组建羽毛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常常叮嘱他们劳逸结合。

  “看到学生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在科研道路上有所突破,那种成就感是任何奖项都无法比拟的。”说这话时,李敏,这位在交叉学科领域攀登多年的学者,眼中闪烁着教师特有的光芒。

【作者:张炎炎】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最美教师 中南大学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