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湖南院士天团“上新”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湖南共有8人当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胡德文、湖南大学李树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冯江华、中南大学李夕兵、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陆佳政、中南大学余志武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史才军和岳麓山实验室研究员张友明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此次湖南当选的8位院士,年龄跨度从52岁至70岁,彰显了湖南科技人才梯队的雄厚实力。作为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院士头衔的背后,是科学家们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突破。
“人工智能+”的创新突破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人工智能+”成为核心赛道。湖南新当选的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正是该领域的领军者。
胡德文,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专家,长期从事脑认知模式识别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之一是让脑控汽车从科幻走向现实。
“我们课题组就是把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在这两个浩如烟海的领域,发展了新的方向和新的结合点。”他如是说。
历经十余年深入研究,胡德文和团队在脑认知机理、脑机接口控制和模式识别算法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脑控汽车行驶和人机智能共驾,实现了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高度融合,相关成果还在认知选拔、辅助康复等领域进行了示范应用。
李树涛,湖南大学教授,为我国遥感成像装上“火眼金睛”。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遥感成像面临“两难困境”:想看清物体的空间大小和形状,就难以看清物体具体的材质;想看清材质,就会牺牲空间大小和形状。
李树涛从攻读博士学位时便立志攻克这一难题。经过二十余年的孜孜以求,他和团队攻克了关键技术,采用普通的高光谱和多光谱传感器,能实现高分辨率高光谱成像。成果广泛应用于湿地资源精准检测、海洋灾害监测、精准农业、药品检测等领域,识别精度大幅提升。
让高铁跑得快跑得稳
在工程科技领域,新晋院士用技术创新守护“国之重器”。
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冯江华深耕高速列车牵引控制技术36年,从一名普通工程师成长为我国高铁牵引系统研发的领军者,主导了从“中华之星”“和谐号”到“复兴号”“CR450”的牵引技术迭代,为高铁打造“心脏”和“大脑”,让中国高铁从“跟跑”到“领跑”,最终站在世界高铁技术的巅峰。
余志武则为中国高铁贡献“抗震妙招”。越来越多的高速铁路须穿过地震带,如何提高地震区高速铁路桥上行车安全性?数十年来,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难题,为高速列车-轨道-桥梁系统动力及抗震性能评估提供了科学精准手段。相关成果已在30余条国家铁路干线的轨道和桥梁工程规模化应用。
向深地进军,护电网无恙
在4位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李夕兵和陆佳政所在学部均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他们在深地资源开发与电网安全领域默默耕耘。
李夕兵聚焦金属矿安全开采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每天想的是如何解决地下采空区、崩落体、水体等复杂开采环境下的硬岩矿产资源回收难题。通过主持承担多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李夕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推广应用于100余座矿山,覆盖我国80%以上战略性资源非能源矿种,为硬岩矿产资源无废害高效开采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贡献。
陆佳政则是电网安全的“防灾卫士”。十余年来,他带领团队陆续突破了覆冰、山火、配网雷击三大电网灾害防治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变压器起火窜起10米高火舌,喷淋管感受到大火温度自动喷出灭火剂,1分钟内就把大火扑灭……这是记者在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防灾减灾中心亲历的演练场景,背后的“硬核科技”正是由陆佳政牵头研发的“大型变压器火灾高效灭火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
如今,他和团队的科研成果已被广泛应用。“电网再不惧怕冰灾、山火和雷击。”陆佳政信心满满地说。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