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童眸映芷江
刘小兵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邓湘子抗战主题图书《芷江童年系列》,包括《熄灯号》《白蜡烛》《竹蜻蜓》三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丛书聚焦湖湘大地的抗战记忆,深情讲述抗日战争末期雪峰山区芷江机场旁边的少年们的故事,借由孩童的视角对抗战精神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文学诠释,突出展示了湖南作为当时抗战主战场之一的历史图景,彰显了湖湘儿女的坚毅力量和真挚炽热的家国情怀。
号角少年志铿锵
这套书是作者写给孩子的抗日战争题材的成长小说。其中《熄灯号》以质朴的语言讲述了春来等少年儿童继承革命先辈遗志,深入刀光剑影的抗战现场,在英勇抗击日军的滩头阵地,毅然吹响军号的动人场景。春来曾是一名军号学员,却因病未能结业。他的愿望是在战场上吹响冲锋号,一直没有机会实现,只能和对军号很感兴趣的桐生、大桂等一帮孩子,夜里躲在地窖里偷偷练习吹号。后来,重回战场的春来,终于当上了一名军号手,他用嘹亮而高亢的军号声,鼓舞将士们冲锋陷阵。小小的军号,也因此成了传递抗战理想和信念的鲜活意象。
烛光不灭照家国
《白蜡烛》记述了艾家五口生活在芷江一个小村庄,以养虫制蜡为生,通过蜡烛与飞虎队的飞行员结缘的故事。小说集中塑造了少年英雄艾从龙、艾从虎在父亲的影响下,通过采摘蜡花、煮蜡、制作蜡烛,全力支持当地的抗战事业。一次,从龙的父亲进城送蜡烛时,遭遇敌机轰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艾家兄弟满怀国仇家恨,化悲痛为力量,义无反顾地接过父亲的重担,继续为机场驻军制作蜡烛。摇曳的烛光再次升腾在小小的作坊,不仅照亮了艾家人纯朴、善良的心灵,也照亮了当地军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抗战决心。洁白的蜡烛,既映红了沧桑的岁月,也成了英雄少年守护光明的精神载体。
竹翼载梦破长空
《竹蜻蜓》书写的是篾匠学徒田春根和他的师傅一家收留流浪儿黑籽的故事。那年,黑籽因遭受敌机轰炸,变成了孤苦无依的聋哑人。春根和他的师傅接纳他后,给他制作了一个竹蜻蜓玩具,让他高兴地留了下来。后来,春根和他的师傅接到了制作竹飞机的任务,在夜以继日地赶工中,黑籽病倒了。春根陪着黑籽住进了军医院,才知道竹飞机的任务原来是“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的指令,它们为保卫机场的战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战争的阴霾渐渐散去,黑籽最终带着他心爱的竹蜻蜓迎来了幸福的生活。小说力透纸背地映射出人们对战争的反抗,讴歌了他们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展示了抗战军民精诚团结的力量。书中的竹飞机,能量虽小,却寄托着中华儿女抵御外族入侵、杀敌制胜的美好希望。
“一纸降书落芷江”。芷江位于湘西腹地,素有“黔楚咽喉”之称,战略位置非常突出,抗战时期作为前方战场的后方,又是大后方的前沿地带。更重要的是,这里有远东盟军第二大空军机场,在运输军用物质、打击日寇侵略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45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了意在占领芷江机场的湘西会战(也称“芷江保卫战”),在中国军民与盟军的英勇奋战下,最终以日军失败告终。1945年8月21日,日本投降代表飞抵芷江,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在芷江七里桥举行,这标志着我国近代史上首次取得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芷江从此以“和平之城、胜利之城、英雄之城”而闻名中外,永远地定格在历史的坐标中。作者选择芷江作为写作背景,无疑为这套作品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他通过实地走访芷江机场、芷江受降纪念馆等地,耗费一年多的时间,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为我们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湘西大地上的烽火记忆。
该系列作品不以丝丝入扣的情节设计取胜,也不以跌宕起伏的战争场景吸睛,而是注重以柔软的侧面来反映刚硬的战争母题,展现对日战略反攻的前哨阵地上的人物群像及命运。《熄灯号》中的小小军号,《白蜡烛》中的圣洁蜡烛,《竹蜻蜓》中的竹飞机,作为三种不同的物象,在作者的笔下,皆化为了指引中国军民不屈不挠抗击外侮的精神意象。军号的振奋人心、白蜡烛的澄澈明亮、竹飞机的自由翱翔,预示着这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必将以中国人民的英勇无畏与果敢坚决而取得最终的胜利。这种多重意象的书写,在童心和血性、诗意与豪情中,构筑出一部厚植爱国情怀、铭记家国历史、激昂奋斗意志的文学读本。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