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楚辞里的千年芬芳
张伟
20世纪80年代,作家们将目光纷纷转向国外,寻找新的文化资源,也有少数作家开始审视脚下的国土。韩少功就是其中的先驱者之一。他的短文《文学的“根”》推动了时代的文学风潮,轰轰烈烈的寻根文学运动就此启动。这篇文章便是从对曾经绚烂而今失落的楚文化的追问开始。
“寻根”入深山
“我以前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楚文化到哪里去了?那么浩荡深广的楚文化源流,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中断干涸的呢?都流入了地下的墓穴么?”有朋友告诉他,在大湘西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崇山峻岭中,楚文化还活着!那里的人“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披兰戴芷,佩饰纷繁,萦茅以占,结苣以信,能歌善舞,呼鬼呼神。韩少功从中提取出蛮荒的特质,写出了《爸爸爸》《女女女》等带有先锋色彩的作品,表达了他的思考和理解。
但他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状态,与我心目中的楚文化差别太大了。作为古代文学的研究者,我所理解的楚文化,虽然带着蛮荒的南国地域气质,但绝不是粗野、愚昧与野蛮的代名词。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最为绚丽的浪花之一,它是孤傲灵魂佩兰芷。
看看《离骚》中的主人公吧,看看《招魂》中那些奢华的室内及庭院陈设吧……这样的陈设,谁能说不美呢?
一画跨千年
然而我们毕竟没有韩少功的朋友那么幸运,能够近距离地从歌会的现场领略到楚文化的魅力,只能从《楚辞》中体会那种美感。不过,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想要从《楚辞》领略楚文化之美,但很快就被文字的障碍消磨了阅读的冲动。好在绘画能够给人以直观的美感,带给人直接而恒久的情感冲击力。《风吹兰芷 芳华如故:楚辞草木画谱》就是一本能够让人直观体会到楚文化之美的书。
这本画谱集绘画、文学和植物学知识为一体。书中挑选了94种《楚辞》中具有代表性花草,配合关于相关诗句的引文、注释、译文,还有植物知识的介绍。虽然印刷品没有香气,但打开这本书,楚文化的芳香气息仿佛扑面而来。
看看《九歌》中的山鬼吧!这位可爱的精灵,“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辛夷即紫玉兰。石兰即石斛,富含香气,且花色美丽。杜衡即水马蹄,又名马蹄香,全株具芳香油,气味香辛。山鬼不仅坐的车子用辛夷和桂花装饰得美美的,身上也披挂着有芳香气味的石兰和杜衡,还折了香花香草来赠给自己所思念的人。这样一位充满野性美的精灵,怎么不招人喜爱呢?水神湘夫人的居所亦被香花香草所装饰。湘夫人所居住的房间用水生植物芷和荷砌成,用有香味的杜衡装饰,庭院中种着百草。堂下周围走廊的门口都充满了芳馨的香味。如果没有《楚辞草木画谱》,《楚辞》中关于花草的注释和《楚辞》的译文,石兰、杜衡长什么样,有什么气味,我无从感知。幸而这本书带给了我一种新的生动而具体的感受。难怪有读者说,原来我与《楚辞》之间,只隔着这样的一幅画。
我在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时,偶然知道关于这本书的故事。古稀之年的马溆阳女士,怀抱着对家乡溆浦、对《楚辞》的简单而执着的爱,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决心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她组建了一支“用爱发电”的团队。其中彭晓英等是植物学家,负责写植物知识鉴赏。四位画家马溆阳、胡璇、何飞鸿、许若炜都是同门,师从花鸟画大师霍春阳先生。他们以没骨画的手法,通过晕染造型的方式,精心手绘了《楚辞》中的芳草画。陈湘做了《楚辞》诗句的注解。楚辞学研究专家吴广平则为这本书撰写了极其中肯的序言,既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不足。在这个AI能在极短时间内绘画出大量作品的时代,他们肯花五年时间细细打磨作品,无偿地为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花费宝贵的精力,这份简单而执着的热爱,令人肃然起敬。
曾经绚烂的楚文化,蕴藏着无数未知的可能。希望通过这本书作为一个“切口”,更多的读者能够由此了解楚文化,爱上这个历经两千余年,依然弥漫着芳香的味道,承载着高尚品格的文化。也期待更多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作品,能够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读到这样的作品,是我们的福气。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