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在衡岳上空的艺术双星 ——齐白石与陈少梅的世纪辉煌

相链区块链

    贺辉才

  衡岳的上空,有两位艺术巨匠如星辰般闪耀:一位是16岁执起雕花刻刀、57岁才在京城立足的齐白石,另一位是15岁便跻身画坛、21岁斩获国际银奖的陈少梅。

  早慧与晚成的时空交响

  衡岳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齐白石与陈少梅两位艺术巨星的故乡就在衡岳山下。齐白石出生在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此处位于南岳衡山莲花峰下,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及中年时代;陈少梅的故居在衡山县鹤桥乡金花村,并在此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与少年。虽说区划两县,实则只隔一条河,相距十多里地,这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这片被南岳衡山环抱、湘江水滋润的土地,既是他们生命的摇篮,更是艺术灵感的源泉,共同孕育了两位大师对自然的深刻感知与独特表达。他们都是在这片山水田园间成长,而后由湘入京,将故乡的地理基因深深烙印在画作之中,饱含着对故土的眷恋与深情。

  陈少梅出生于衡山书香世家,父亲陈嘉言是光绪年间进士,家中高朋满座、诗画盈壁。15岁加入金城、陈师曾创办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时,这位“神童”已能临摹郭熙、马远笔意。他躬身于烛光之下,埋头于古画之中。这位早慧的天才画家,21岁便以《西园雅集图》斩获比利时国际银奖。他的成长路径是典型的“精英式传承”:在湖南会馆的墨香中浸润,于京城画会的雅集里蜕变,26岁即执掌湖社画会天津分会,成为传统派的中流砥柱。这种成长环境,为他日后在山水画领域的深耕奠定了坚实基础。

  齐白石16岁学木雕时,他借松枝当灯油,以凉水充饥;27岁拜胡沁园为师,在雕花间隙揣摩《芥子园画谱》;40岁前未离湘潭,却将门前石、院中花、草间虫尽收笔底。直到57岁“衰年变法”,他才以“红花墨叶”的强烈对比震惊京华。这位大器晚成的国画大师,从湖南走向京城,经历了漫长的磨砺,历经三次蜕变才臻化境。而他对花鸟世界的痴迷,正源于童年时期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故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无尽宝藏。

  尽管齐白石比陈小梅大45岁,一个早熟天才与大器晚成大师却几乎同时名震京城。这成为了中国美术史的一段佳话。

  花鸟与山水的双重变奏

  齐白石的花鸟世界,是生命力的狂欢。他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用蝌蚪暗喻声波;绘《他日相呼》,借小鸡争食展现生命张力。这种“以俗为雅”的创作观,源于他对湘潭农事的深刻记忆:牵牛花的藤蔓缠绕着童年记忆,南瓜的硕大果实承载着生存智慧,连螳螂捕蝉的瞬间都被定格为永恒的生存寓言。他笔下的虾,晶莹剔透却暗藏筋骨;他绘的蝉,薄翼轻颤似能听见振翅声。

  陈少梅的山水天地,是隐逸精神的图腾。他偏爱“高士听松”的隐逸主题,在《听松图》中,纱冠老者独坐松下,背景是“秋风有意吹林叶”的苍凉;在《雪景山水图》里,留白处积雪皑皑,蜿蜒小径通向超然之境。这种“以雅化俗”的追求,既承袭了郭熙“三远法”的构图精髓,又融入了湖湘文人的孤傲气质。故乡衡山的云雾缭绕、湘江的波光粼粼,都在他的笔下化为灵动的线条与淡雅的色彩。他笔下的松竹梅,不仅是文人画传统符号,更成为乱世中坚守精神家园的隐喻。其《狮子岩写生图》以青绿设色复现唐人风韵,却用现代透视法展现水乡空间,将北宗山水的刚劲与南派山水的灵秀熔铸一炉。

  院体与文人的分野与融合

  陈少梅的传承体系堪称“北宗复兴运动”。作为金城最年轻的弟子,他临摹《溪山行旅图》时,既得马远“斧劈皴”的刚劲,又融夏圭“拖泥带水”的灵动。这种“精研传统,博采新知”的理念,在其山水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以《江南春》为例,画面以青绿设色复现唐人风韵,却用现代透视法展现水乡空间,证明北宗山水亦可表现湖湘灵秀。故乡的山水风貌成为他创新的源泉,他将传统笔墨与实地写生相结合,使山水画既保持古意又富有新意。正如其自述"家住洞庭衡岳间",他的艺术始终在院体画的严谨与文人画的写意间寻找平衡,将山水画推向新的高度。

  齐白石的变革则是一场“静默的革命”。他虽未系统接受学院教育,却通过“五出五归”的游历,将八大山人的简逸、吴昌硕的金石气、民间年画的热烈熔铸一炉。其花鸟画创作中,《墨虾》系列将工笔的精细与写意的奔放推向极致,虾须的飘逸与虾身的质感形成强烈对比以独特的“红花墨叶”构图打破传统。他将民间艺术的质朴与文人画的雅致相融合,开创了"雅俗共赏"的新范式。

  双峰并峙的美术史坐标

  在20世纪中国画变革中,二人分别代表两种路径:陈少梅是传统派山水画的集大成者,他以《长夏山居图》展现文人风骨,用“一丘一壑养生主”的精神对抗时代喧嚣;齐白石则是革新派花鸟画的先驱,其《蛙声十里》以“十里蛙声”传递生命欢歌,开创了“雅俗共赏”的新范式。1954年陈少梅英年早逝时,齐白石已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这种时空错位恰似中国画现代转型的缩影——前者如流星划破传统夜空,后者似长河浸润时代土壤。

  美术史对二人的定位同样耐人寻味:陈少梅被冠以“唐寅以后第一人”“马夏再世”,其价值在于复兴了沉寂三百年的北宗山水;齐白石则与徐悲鸿并称“南徐北齐”,其贡献在于将花鸟画从文人雅趣推向大众审美。当2019年陈少梅美术馆在衡东开馆时,展出的《狮子岩写生图》与齐白石纪念馆的《墨虾图》形成奇妙对话——前者以山水之境展现文化坚守,后者用花鸟之趣传递生命热情。这两件作品,不仅是两位大师艺术成就的代表,更是他们将故乡地理基因融入画作的生动体现。这种地域文化基因,使他们的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密码。

  专业深耕与全面突破的辩证

  齐白石的花鸟画成就,源于其对题材的极致深耕。他一生创作花鸟作品逾万幅,仅虾就画了数千次。这种“专一”的创作态度,使他将虾的结构、动态、质感研究到极致:虾须的弧度、虾眼的透明感、虾身的节律,都被他以书法用笔表现出来。同时,他又将这种专注扩展到其他花鸟题材,形成“红花墨叶”的独特体系,使传统花鸟画焕发新生。故乡的花鸟世界,为他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素材,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趣味。

  陈少梅的山水画突破,则体现在对传统题材的现代转化。他不仅精研北宗山水,更将青绿山水与浅绛山水融合,创造出既具古意又富新意的画风。在《寒林策蹇图》中,他以枯笔皴擦表现寒冬萧瑟,又用淡赭渲染增添温暖气息,这种对传统题材的创新处理,使其山水画既保持文人画的雅致,又具有时代感。故乡的山水风光,成为他创新的灵感来源,使他的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齐白石与陈少梅两位湘籍国画大师,综合素质极高,诗书画俱佳,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在此基础上,齐白石以花鸟画名世,陈少梅则凭山水画扛鼎,二者成为现代美术史两座高峰。


【作者:贺辉才】 【编辑:田芳】
关键词:闪耀在衡岳上空的艺术双星 ——齐白石与陈少梅的世纪辉煌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