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里的抗战记忆
钟芳
抗战期间,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艺利器,在鼓舞国人士气,激发民众抗战信心方面,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彼时,以丰子恺为代表的一大批漫画家,主动走出书斋,将手中的画笔纷纷化作投向敌人的锋利宝剑,在唤醒同胞的同时,也以他们振聋发聩的鼓与呼,凝聚起坚不可摧的抗战力量。清秋之夜,翻开湖南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中国政法大学孔祥宇教授与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晓华讲师联袂打造的新书《漫画里的抗战》,扑面而来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
全书选取了近200幅抗战漫画,像一扇微缩的窗口,将14年抗战的宏大叙事,拆解为一个个具象的瞬间。从局部抗战时期擂响激昂战鼓的《他的战鼓振奋起消沉的民心》,到全民族抗战时期汇聚钢铁力量的《全民抗战的巨浪》,再到胜利时刻举家欢庆的《胜利之夜》,每一幅作品都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视觉注脚”……这些漫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历史的活档案,用直观的方式填补了文字叙述难以覆盖的细节。
在解构一张张漫画的同时,全书还把叙事的视角对准漫画家群体。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原本活跃于都市画报、专注于市井生活的漫画家们,纷纷放下风花雪月的轻松题材,开始将创作主题转向救亡图存的前线。中国现代漫画的开创者丰子恺,在战火中收起“护生画集”里的温婉笔触,转而用《空袭也》揭露日寇暴行——画中残垣断壁与惊恐的人群,没有直接的口号,却通过惨烈的场景传递出强烈的反战情绪与忧国之心。《劫后重生》里,战火后的废墟中,一个孩童捡起半朵残花,这一细节让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顽强形成鲜明对比,诗意的抗争比呐喊更具穿透力。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从战前的城市流浪儿,成长为抗战中的小战士。《三毛从军记》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将战争的荒谬与底层民众的坚韧包裹在看似轻松的情节里。天真懵懂的三毛,扛着比自己还高的步枪,面对战场上的生离死别,却依然挂着倔强的笑容。这种反差恰恰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战争对普通人的摧残,以及普通人对抗争的不屈。丁聪则化身“战地漫画家”,他的《现象图》以群像式构图讽刺抗战后期“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乱象,官僚的奢靡与难民的逃亡形成刺目的对比。《日本强盗任意蹂躏战区里的我同胞!》则用粗犷的线条,刻画战争对无辜生命的践踏,每一笔都带着愤怒与悲悯。这些漫画家没有冲锋枪,却以笔为刃,在后方筑起了一道强大的精神防线。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编纂过程本身也是一场对历史的致敬。创作团队历时4年,走访博物馆、档案馆,从超过2000幅作品中精选出近200幅,每一幅都附有对创作背景、历史意义的深度解读。比如解读《军民合作》时,会结合当时的具体政策,说明漫画如何生动反映“兵民一体”的战略思想。分析《三毛从军记》时,则联系张乐平深入前线的经历,阐释为何三毛的形象能成为千万民众的缩影。这种“以图证史、以史释图”的方式,既避免了单纯图册的碎片化,又让学术研究变得底蕴深厚,于简洁的叙事中,丝毫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却处处透着严谨。
当合上书页的那一刻,那些苍劲有力的线条依然在眼前跃动。丰子恺的诗意、丁聪的犀利、张乐平的温情,最终都汇入同一条精神河流——那是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不屈的抗争意志。漫画或许是最“轻”的艺术形式,但在抗战时期,它承载的却是“重”若千钧的家国记忆。《漫画里的抗战》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历史史料,更在于警示人们,历史的传承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可以是一幅画、一个形象、一个瞬间,而这些看似简单的载体,恰恰能让后人触摸到最真实的历史温度。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