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坐标中的思想火炬与现代回响
彭天思
老长沙曾经有这样一个组织,起初秉持工读主义发起青年知识运动,继而在教育改制、地方自治等改造实践中探问民族解放路径,在近代社会变革中实现了从知识运动到思想解放再到社会改造的实践逻辑转变,它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先声——新民学会。
湖南人民出版社新书《新民学会》,分为历史足迹、重要史料、珍闻辑要三编,从中我们可以找到新民学会的思想之源、求索之路和历史之功。
研究新民学会的权威文本
该书通过翔实的一手档案资料、会务报告和会员间的书信,系统梳理了1915年至1921年新民学会从酝酿成立到文化启蒙再到政治觉醒的转型过程。尤其对“改造中国与世界”宗旨的演变分析,通过上海半淞园会议、蒙达尼会议、湖南驱张运动与自治运动、“工学世界社”在法国的斗争等历史事件,串联起“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提出与实践的宏观概念,又通过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之间的信件,打破了以往单一视角的历史叙述,呈现出新民学会内部多元思潮碰撞的立体图景,为“不同的方向”埋下伏笔。
该书的第一编第四节“对中国的事情和命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部分,详细描述了在1921年1月长沙大雪中的新年会议上,毛泽东与萧子升关于革命方法的激烈辩论。毛泽东主张“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认为俄式革命是“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而萧子升坚持温和的教育改良。毛泽东当即表示:“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如罗素所主张极端的自由,放任资本家,亦是永世做不到的,急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这场辩论使毛泽东等人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成为湖南建党的核心力量。
解码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的密钥
该书以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中的发言和与蔡和森、萧子升等新民学会会员往来信件为切入点,揭示其从改良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关键节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大量篇幅详细描述了1921年1月新民学会新年大会上毛泽东“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主张的形成过程,为研究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嬗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史料。书中对会议场景的还原(如毛泽东、何叔衡、彭璜等人的发言),为研究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思想抉择提供了鲜活样本。
该书详细记叙了1919年至1920年新民学会组织20余名会员赴法勤工俭学的全过程。蔡和森在蒙达尼“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毛泽东则立足湖南开展主编《湘江评论》、运营文化书社等本土革命实践,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充分认识到“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从而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当代知识青年的精神坐标
该书以1918年至1921年毛泽东、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的群体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会议记录、会员间来往信件等一手史料,呈现了他们如何构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精神坐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毛泽东1919年草拟的《问题研究会章程》中,“(十八)社会主义能否实施问题”“(七一)联邦制应否实行问题”,尤其是“问题之研究,有须实地调查者,须实地调查之”,进一步展现出理论思想实践化的思考,可以称为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该书的当代价值并不仅在于其历史意义,还在于它揭示了青年精神坐标构建的规律:对真理的谦卑姿态、对现实的变革勇气,以及最重要的——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命题相联结的自觉意识。该书既是以微观史观重构重要历史现场的党史力作,更是一部穿越百年的青春启示录。当书中那些发黄的照片与屏幕时代的年轻目光相遇,依然能激荡出惊人的思想火花。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