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放歌到城市行吟 ——浅评春歌的诗
章实平
南宋诗人陆游诗云:“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湖南历来是盛产诗歌的沃土,诗歌滋养着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而湖湘文化最亮的底色是浓厚的家国情怀。
春歌(本名洪孟春)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诗人。他曾在大西北从军12年,转业后做公务员,又在雪域高原援藏3年,再次回归城市。丰富的人生履历,提升了他的认知境界,成了他诗歌的富矿。从高原放歌《时光证词》的深情回响,到城市行吟系列的烟火哲思,春歌佳作频出,他用诗句丈量着生命的海拔与文明的褶皱,淬炼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一
春歌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高原放歌期和城市行吟期。
从小受湖湘文化熏陶的春歌,十几岁来到贺兰山下,开始了军旅的磨炼,无师自通地传承了王昌龄、高适等历史上边塞诗人的爱国诗风。后来又到西藏贡嘎援藏,面对震撼心灵的雪域,春歌进入了文学创作的丰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出版了诗集《时光证词》。
《把春天捎上》《摆渡者》《错过》《挡不住》《海拔最高的牵挂》《草根画笔》……春歌这一时期的诗风有高原豪放之风,也有江南的婉约之气,透露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以长诗《在高原的梦境里度过余生》为例,他以高原为镜,映照出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映照出诗人面对雪域高原大好河山和民族兄弟情谊的澎湃激情。“一颗心的海拔/可为一斗米矮三分/可比一座山高一米”,诗人用地理高度丈量精神维度。援藏者蜗牛一样盘旋在五千米海拔,盖牛羊棚的艰辛,红柳的热血,在冰雪中燃烧的意象形成张力。春歌不避讳生活的粗粝,“制氧的水熬成乡愁”将缺氧的窒息感转化为诗意的蒸馏,而妻子“枕上的泪花”与儿子“懊恼的青春痘”,让高原的辽阔缩成家书上一滴墨渍的重量……在援藏的神圣责任面前,个体与高原的宏大生命在诗句中达成和解。
二
从雪域返回城市后,春歌的诗歌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曾经剑胆琴心的高原放歌者,变成了智慧的城市行吟诗人。
回归城市的春歌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除了新闻报道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来记录这个城市?于是,他尝试用诗歌,来刻录城市的巨变和人间烟火。
在《城市向南》中,诗人站在湘江边,感受到南城发展的大潮涌动,诗人歌咏——“城市向南,湘江扑面而来/站在溯江而上的船头/江涛与心涛一起澎湃/此刻的船头,仿佛锋利的犁铧/在江心划出一道长长的波痕……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湘江,用母亲的挚爱喂养每一个孩子”。
在《城市向北》中,诗人边走边吟,来到铜官窑吟道——“相约铜官,只为印证一首/烧制在瓷器上的,与爱相关的歌谣/我到达时,你还在路上/……命中注定的相遇,即使走过千山万水/你也会在我的必经之路,默默守候/这种缘,叫前生有约/这种爱,叫相见恨晚”。由于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于是他的城市行吟又有了仓央嘉措的味道。
诗人来到城东,从二环线一路行吟到浏阳,在《城市向东》中,马王堆的夯土成为“翻开的史书”,漆木器与帛书的陈列构建出“朝代风情”的立体年鉴。诗人设计了一场“辛追夫人”与蒙娜丽莎的跨文明对话,这种带有文化自信的比拟,是对这座千年古城的由衷钟情和赞美。
面对眼前不断变化的城市,诗人一路行走,一路评点。诗人没有简单地成为城市发展的传声筒和复印机。相反,诗人跳出市井的日常,将长沙的街巷和人生百态解构为现代文明的寓言剧场。
三
为什么春歌的诗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诗界的好评?研读春歌的诗,我们能看出其诗歌美学境界。
春歌的诗贵在真诚。他的诗没有花架子,写的是他对于生活的独特体验和生命的深刻感悟。从《诗经》的大雅大颂,到汉唐金戈铁马的边塞诗……春歌的诗,既继承了我们民族“天下为怀”的大情怀,又有根植于人性的侠骨柔肠。诗人在《海拔最高的思念》中写道:“我已在昌果/在三千四百米的山腰/留下今生海拔最高的牵挂/牵挂一座低矮的小石屋/牵挂一个寒碜的家/牵挂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汉/牵挂他们十六岁的儿子……/期待有一天/……捎回一个金榜题名的口讯/能让我心头一热/放下这千山万水的牵挂……”这雪域高原海拔最高的思念是其人生的独特体验,真实感人。
春歌的诗富情趣又具理趣。《关山的烽烟》《江布拉克的麦茬》《一个人的旅途》《靖港古镇》《铜官窑》《大围山》……生动情趣与深刻理趣的有机结合,是其诗歌的特点。以《靖港古镇》为例:“漫步古镇/石板路上的每一块石头/仿佛一首诗的韵脚/走着走着/就到了唐朝/……/是你?真的是你?/落魄的诗人与落魄的歌手异乡相遇/意外的惊喜惊断了琴弦/……/两位长者执手相看/喜极而泣……/江湖很大,真情永不相忘/靖港很小,见证王朝的盛衰”。诗人来了一次历史的穿越,恍惚中遇到了唐朝安史之乱,目睹了诗人杜甫与艺人李龟年的相遇,言及王朝的兴衰,即便靖港这样偏远的小镇也能感知。诗人现场咏怀古人,表达历史沧桑之感。其表达是有情趣的,其意蕴是富理趣的。
春歌的诗追求形式的完美。在《城市向西》组诗的《爱晚亭》中写道——
原本是山行者的凉亭
却成了一首诗的注脚
原本是园林艺术的小品
却成了历史文化的丰碑
原本是岳麓山的插图
却成了长沙城的封面
原本是城市的名片
却成了游子的乡愁
爱晚亭是大家熟知的景物,自古至今歌咏它的诗人不计其数。春歌的《爱晚亭》,寥寥四节八句,格外传神。春歌的诗歌语言直白、凝练、富于张力;其诗的结构精短、紧凑、跳跃性强;诗的意境传承了情与理的复合、交融、互补;春歌的诗力图继承传统诗歌的韵律之美,充分体现在《高原之上》《月亮之下》《千里之外》《人生之旅》等诗中。
诗歌的尽头是美学,是哲学,是境界。没有如此丰富的人生履历,没有如此勤炼苦修的诗歌实践,是难以创作出如此共情共美的诗歌的。春歌的诗歌创作,始终是一场向天空的高度和泥土深处生长的精神远征。他是将湖湘文化的“家国情怀”与现代文明熔铸成诗性合金的炼金术士。这种合金的特质,使其成为诗歌版图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