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笺时光

相链区块链

  杨想发

  有人爱集邮,有人好古董,而我,独爱收藏信件。

  打开那只沉甸甸的旧皮箱,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我的珍藏——三四十封泛黄的家书和其他旧信。家书抵万金,于我,这些纸页承载的情谊,远非金钱可比,是岁月的无价之宝。

  箱中最多的,是父亲托人代写的家信。1992年冬我参军入伍,当时通信不方便,打电话要跑5里地去镇上。父亲识字有限,更不会写字,便总托人给我写信。这样的信,有十几封。信里问的无非是吃得如何,训练累不累,叮嘱我“要听领导的话,好好干,好好学习”。如今重读,五味杂陈。“儿行千里父担忧”,字里行间是他望子成龙的焦心。父亲离世已10余载,手指抚过模糊的字迹,耳畔仿佛又响起他带着乡音的叮嘱。

  皮箱里还珍藏着战友们的信。初到部队,便收到早我参军的高中同学的信。他热心地介绍部队生活,更鼓励我:“争取考军校!”这份情谊,像粒种子埋下。后来,我如愿考上军校。去年春节,阔别30余年重逢,提及此事,两人相视而笑。

  踏入军校,我满怀感激致信原部队。不久,政委和几位领导的回信便至。信中赞许“功夫不负有心人,终圆军校梦”,更殷切勉励:“前路尚长,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如今重读这些简短有力的回信,亲切与感恩油然而生。

  1998年军校毕业后,同学们分配到了各地,维系天南地北同窗情的,唯有一纸书信。在纷至沓来的信件中,战友兼同学刘双泉的来信,分量尤重。读其信,字里行间透着一股韧劲——他毕业后勤学不辍,先专升本,继而两度考研,终入后勤指挥学院。受其鼓舞,我也完成专升本,取得武汉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学位。这些信,是无声的鞭策,前行的力量。

  皮箱深处,压着几封特别的信——那是20多年前,我写给妻子的情书。追求她时,每封信都字字推敲。先在病历纸上打好草稿,再工整誊写。不承想,那些草稿与情书,妻子竟悉数珍藏。她偶会笑盈盈取出:“瞧瞧,当年写的,要多么多么爱我……说话可得算数!”

  如今,手机、微信触手可及,万里之音瞬息可达。不过,我仍怀念撕开信封的悸动、摩挲信纸的温热、字斟句酌的郑重。那些贴着邮票、浸透岁月斑痕的信,静卧箱底,成了珍贵的“文物”。它们记录着亲友与我走过的足迹、生活的纹理,它们凝结了亲友的期望,以及那段挥洒汗水、永不言弃的青春。它们,是永不褪色的墨迹,是时光在信笺上镌刻的、深情的辙印。


【作者:杨想发】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信笺时光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