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有“道”——解读宁乡市夏铎铺镇兴旺村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相链区块链

  张禹

  在宁乡市夏铎铺镇,兴旺村的名字里藏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曾经,这里有泥泞难行的“肠梗阻”村道,有集体经济薄弱的窘迫,有家长们对孩子“看护难”的焦虑。短短几年,随着用“承包地流转协议”新模式破解集资修路难题,让4.5公里破旧村道焕然一新成为“民心路”;以物业型新经济为引擎,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和广大村民“双增收”;首创“校村共建”新合作,让“周末课堂”成为乡村教育的温暖坐标……兴旺村蝶变的背后,离不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贺恩和支村两委带领5000多位村民“实干+巧干”。

  兴旺村修好了兴旺路,不仅方便了500多户2000多位村民出行,更有利于引进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路通心通:从“肠梗阻”到“兴旺路”的蝶变

  “以前走这条路,比闯难关还难!”说起村道改造前的日子,兴旺村三组村民刘淑辉至今记得那份无奈。这条连接三个村民小组、关乎500多户2000多位村民出行的主干道,最窄处仅3米,两车相会时,司机得下车指挥才能勉强通过,遇上雨天更是泥泞不堪,鞋子陷进泥里拔都拔不出。更让村民犯愁的是,这条路不仅影响出行,还困住了村里的产业发展。

  “路是兴旺的命脉,这‘肠梗阻’必须打通!”2021年,贺恩刚提出修路计划,就遇上了两大难题:一是控规管理严格,征地手续复杂;二是村集体资金短缺,缺口近300万元。以往村里搞建设,常靠村民“捐地捐钱”,可不少人心里犯嘀咕:“不捐吧,怕被说不讲情面;捐了吧,自家地没了,心里实在别扭。”

  直面僵局,贺恩想出了“承包地流转协议”的新法子:村里无偿租用村民土地修路,土地所有权不变,未来若遇征用,补偿权益仍归村民。“这不是让大家‘奉献’,而是暂时‘借’地修路,既保大家的长远利益,又解当下的燃眉之急。”贺恩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算细账:路通了,农产品能卖出好价钱,家门口就能打工,长远收益比一块地的短期收益高得多。

  这“走心”的设计解开了村民的心结。党员组长陈培第一个站出来:“我家捐出半分地,党员就该带头!”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主动清理自家菜地、拆除围墙,有人还义务投工搬石块、平地基。乡友们也闻风而动:村域内的热处理厂捐了5万元,农商银行送来30万元无息贷款,在外经商的爱心人士拉来12万元的建材……短短三个月,资金缺口就被填满。

  2021年8月,一条宽逾6米,黑化、亮化的公路贯通,投资60多万元的黑山桥也于2024年年底顺利竣工。受益村民无不欢欣鼓舞,开设门窗厂的村民彭虎军满心欢喜,他驾驶货车进原料、送成品不用再绕道,让企业运输成本直接降低了20%。新型职业农民刘为军更是笑得合不拢嘴,辛苦种植的冰糖橙不再愁销路,“如今的路又平又宽,客户的小车可以直接开进果园,今年收入有望突破20万元!”

  投资60多万元的黑山桥顺利竣工,取代了年久失修的老桥,受益村民无不欢欣鼓舞。  均为段华良 摄

  产业造血:从“空壳村”到“示范村”的跨越

  “以前村里账户上没几个钱,想办点事都得四处求告。”兴旺村老会计回忆起几年前的光景,连连摇头。彼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

  转机始于支村两委对村情的精准把握。夏铎铺镇地处宁乡“东大门”,宁乡经开区部分园区和两所高校就坐落在兴旺村域内,支村两委瞄准“物业型经济”,决定让村子从“等靠要”变为“主动闯”。

  2021年,兴旺村成立人和人物业管理公司,专门承接园区保洁、校园垃圾清运业务。为了节省开支,村干部们兼职做物业管理员,一年下来人工成本就省下15万元。

  村民罗敏成了第一批受益者。她以前在外地电子厂打工,每月挣4000多元,却照顾不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物业公司成立后,她应聘做了园区保洁员,“骑摩托8分钟到岗,工资不少拿,每天还能给婆婆做午饭,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盘活闲置资源是兴旺村的另一招“妙棋”。工业园旁的3处荒地被改造成堆放场,年租金收入达12万元;受企业影响闲置的水塘和旱土,经流转后租给企业,村民每年增收8万元;村部附近2000平方米的厂房,则由村上出地、企业出资建设,年租金收入20万元,还解决了12名村民就业。

  “物业型经济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贺恩透露,2024年村上经营性收入达56万元,同比增长12.5%,全村100余名村民在村域企业就业,9人在物业公司稳定工作,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未来,兴旺村还计划新建电动汽车充电站,拓展新业务可望年增收30万元,为集体和村民增收注入新动力。“经营好现有业务,拓展好新业务,进一步壮大物业型集体经济。”贺恩的话语,充满了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情暖童心:从“看护难”到“成长乐”的转变

  俗话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而当地村民和园区企业员工也面临着“看护难”的问题,就此兴旺村首创“校村共建”新合作,搭建“兴旺周末课堂”。

  其中,兴旺村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由高校师生轮流为孩子们进行免费一对一作业辅导,并开设多种兴趣课程。这一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让孩子们收获了成长的快乐,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实现了“乡村—学校—村民”的多赢。

  每周六上午9时,兴旺村村部四楼总会传来琅琅书声。由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生带来的“周末课堂”,让4至10岁的孩子们享受免费作业辅导和兴趣课程。“周末课堂”自2023年9月开课以来,已累计服务超3000人次,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在家里辅导作业简直是鸡飞狗跳,而孩子加入村部开设的‘周末课堂’之后,变得听话又上进,在班上的成绩也稳步提升,我们做家长的也轻松多了!”村民周女士的话语,道出了村民们对“周末课堂”的赞许。

  “这是乡村与高校的双向奔赴,既解了村民和园区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又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实践舞台。”贺恩坦言。此外,他多次组织走访,为低保户修缮房屋,添置生活必需品。他依托网格走访建立“网格就业信息库”,对接园区企业和高校搭建“就业直通车”,帮助10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还为劳动能力受限的村民协调合适岗位,助力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薪火相传:从“旧模样”到“新画卷”的接力

  8年耕耘,兴旺村早已换了模样:破旧村道变成了平整大路,闲置荒地成了产业沃土,“看护难题”化解成了“成长乐园”。2024年,兴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2万元,在宁乡278个村(社区)中脱颖而出,并荣获“长沙市物业型集体经济示范村”称号。

  放眼如今的兴旺村,产业旺、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百姓富。走进美丽宜居村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产业园里机器轰鸣,村部广场上老人孩子欢声笑语……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讲述新故事,每一张笑脸都映照着新希望,“实干+巧干”的密码正在继续书写着新篇章。

【作者:张禹】 【编辑:刘可馨】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