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走进人大机关:让青春与法治同行
10月31日,10位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学生走进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参观人大历史陈列室、宪法墙,旁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这不仅是一次走出校园的参观,更是一堂鲜活的民主法治实践课。当青年视角与国家权力机关的运作场景相遇,当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履职过程碰撞,同学们留下了最真挚的心得与感悟。


学生心得

2025年10月31日,我与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长沙市人大机关,开启了一场关于民主法治的沉浸式学习之旅。
工作人员首先带领我们参观了长沙市人大历史陈列室。馆内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献,清晰地勾勒出长沙人大从建立到发展的历程。从最初的探索到如今的成熟,每一步都彰显着长沙民主法治建设的坚实足迹。那些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为群众利益发声的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使命与担当。
随后,我们驻足于宪法墙前。墙面之上,宪法条文庄重醒目,字里行间蕴含着国家的根本大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对社会秩序的规范。那一刻,“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具象化为眼前的庄严载体,让我对法治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最令我震撼的是旁听长沙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的环节。步入会议场所,肃穆的氛围瞬间包裹了我——这是我第一次身处如此庄重、神圣的议事空间。会议开始前,全体人员共唱国歌,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在我心中激荡,甚至涌起了想要流泪的冲动。这不是矫情,而是在这样一个象征着民主决策的场所,对祖国的热爱与对法治的尊崇交织在一起的自然流露。
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多个议题进行了表决,每一次表决都关乎民生福祉与城市未来。看着他们认真履职的模样,我心中满是敬佩:“坐在这里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人。”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为推动长沙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城市的高质量建设贡献着智慧,这种“奉献自我、燃烧自我”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第一次走进这样的权力机关,第一次近距离观察民主决策的过程,我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有了更鲜活的认知。它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由一个个像今天这样的会议、一个个认真履职的代表,共同构成的充满温度与力量的民主实践。
离开时,我回望这座庄严的建筑,心中充满了力量与期许。我希望自己的未来也能像今天礼堂里的灯光一样明亮,更渴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了不起的人”中的一员,为家乡、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光与热。
愿所有人越来越好,愿长沙在民主法治的护航下愈发精彩,愿中国的民主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愿世界因法治与正义而充满希望。

长沙市人大常委会的建筑风格沉稳大气,浅灰色石材外墙与通透的玻璃幕墙相得益彰,门前的立柱撑起开阔空间,尽显国家机关的庄严感,墙面悬挂的国徽熠熠生辉,与“长沙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标识相互呼应。刚进门,抬头便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红色大字,在建筑空间的映衬下,这行字既是视觉焦点,更如重锤般叩击我对心灵——还未正式开启参观, “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已悄然浸润心田。
接着踏入历史陈列室,一场关于“民主与法治”的时空对话就此展开。展厅内,百年党史与人大制度的发展轨迹如同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从救亡图存的历史抉择,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每个展板都在诉说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建国初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探索实践,到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展板上的时间轴与事件切片,清晰勾勒出“人民当家作主”如何从政治理想落地为制度常态。老照片里代表们热烈讨论的场景,与当下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创新实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聚焦三湘大地,脱贫攻坚中的监督实效、生态立法的区域探索、民生实事票决制的基层创新……一件件履职案例,都是人大解决真问题、服务真需求的认知具象化。
走出大门,往侧边走是一面镌刻着宪法条文的“宪法墙”。大理石的厚重质感与金色字体的庄严感碰撞,每一条条文都似在无声宣示: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更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站在墙前,阳光掠过字迹,恍惚间仿佛能看到无数法律工作者为“依宪治国”付出的心血,也能感受到普通公民依托宪法维权的底气——法治的力量,就在这“看得见、摸得着”的仪式感中被悄然激活。
半天的行程,以建筑为起点,以历史为纵轴,以实践为横轴,织就了一张理解人大制度的网络:
建筑空间里的“人民”二字,是价值锚点;
历史陈列中的“发展脉络”,是逻辑根基;
宪法墙前的“法治庄严”,是信仰源泉;
代表会议的“民主实景”,是实践落点。
走出人大常委会大门时,暮色已至。但“人民当家作主”的种子已在我心底扎根——它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建筑里的一砖一瓦、展柜中的一纸一字、会场上的每一次交锋,更是未来我们可以亲身参与的“民主叙事”。这种“亲眼见、亲耳听、亲身悟”的体验,让制度自信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同”,也让“法治中国”“民主中国”的愿景,在我们青年一代心中有了更具象的模样。

嘿,朋友们!想象一下,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当你走进庄严肃穆的长沙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内心是不是会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敬畏感?反正我是的。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踏入了这个只在新闻里见过的地方。整个行程,宪法墙的厚重、人大历史陈列室的峥嵘,都让我们心潮澎湃。说实话,在见到那面墙之前,“宪法”两个字对我来说,多少有些抽象。它是厚重的教科书里的核心考点,是新闻播报里铿锵有力的词汇,它至高无上,但也仿佛隔着一层玻璃罩,神圣却遥远。
直到我站在那面巨大的宪法墙前,阳光洒在凹凸有致的石面上,每一个汉字都像是被时光精心雕琢的烙印。我忍不住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冰凉的、坚硬的石刻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那一刻,文字不再是符号,它有了重量,有了温度,有了骨骼。
同行的伙伴低声说:“天呐,这一整版石刻的墙,那对工匠的要求可太高了,错一处整版就毁了!”我忽然明白了刻在墙上的深意。这不仅仅是一种庄严的展示,更是一种掷地有声的宣言。它告诉我们,有些东西,不容涂抹,不容篡改,不容忘却。它用最古老、最永恒的方式——石头,来承载一个国家最根本、最现代的承诺。这部根本法,不是写在流沙上,不是印在随风而逝的纸张上,而是被铸进了民族的脊梁里!
从宪法墙的“静”与“恒”,走到历史陈列馆的“动”与“变”,我们仿佛完成了一次时空穿梭。这里,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泛黄的文件,一件件珍贵的实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我们今天所见的每一条宪法条文,背后是怎样的筚路蓝缕与波澜壮阔。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从历史的土壤里,从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中,一步步生长出来的。
参观结束,回望那座宏伟的建筑,它在我心中不再是遥远的、冰冷的权力象征,而成了一个充满了温度与智慧的“超级大脑”。宪法是它的灵魂,历史是它的记忆,而那个没有高度差的会议室,就是它跳动的心脏,时刻回响着“人民至上”的强劲脉搏。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