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要有开放心态 | 理响千字文
刘耀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近年来,以传统文化经典为代表的“国学热”风头正劲。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开放心态学习传承国学。
坚持百姓情怀,是学习弘扬国学的出发点、立足点。换句话说,要站在天下苍生的立场上,以普通百姓的视角来阐释传承国学。
源远流长的国学,大师很多,经典很多,精华很多。比如先秦诸子之学,尤其是孔孟之学、老庄之学、墨子之学、名家之学,无一不博大精深,值得认真学习借鉴。虽然其大多为统治者治理天下出谋献策,但他们同时也关注人民利益,希望人民富裕安定。因此,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让人民休养生息。孔子主张“德治”“为政以德”,抨击“苛政猛于虎”。孟子倡行“仁政”,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反对侵略战争。毫无疑问,这些思想主张既对国家有利,又对人民有利,是十分宝贵的治国思想。
学习和传承国学,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学习吸纳借鉴其中一切优秀的有益的思想观点方法。同时要看到,国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坚持开放精神是国学的内在要求。
一是开门做国学。搞国学不能只是钻故纸堆,在故纸堆里钩沉索引、寻章摘句,阐释微言大义。要走出国学、走出国门做国学,这样才能扩大视野,敞开胸怀,吐故纳新,推陈出新,生生不息。二是比较做国学。学习传承国学不能只就国学论国学,自说自话。要将国学与西学进行比较,更好地鉴别其精华与糟粕。比较可以是同一时间轴上不同人的不同思想观点的比较,看看同一时期,国学研究发现了什么,西学又研究发现了什么;也可以是不同时间轴上不同人相同或相近思想观点的比较,看看国学是怎么阐释的,西学又是怎么阐释的。三是发展做国学。国学不应止于学习阐释继承,更应着眼于丰富发展提升。不应只关注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而应放眼各个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发展要面向未来,做国学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开今;不是要守旧,而是要鼎新;不是要神话过去,而是要创造未来。发展要面对现实,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结合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从古圣先贤的经典中寻找借鉴解释的智慧和方法。发展要创新创造,做国学不能满足于释,而应有所阐发;也不能止于述,而应该有所作。
总之,国学发展的立足点出发点是人民,满足人民不断丰富的文化需要,提升人民不断向上的精神境界。要在批判中学习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光大发扬。要在开放中发展,交融互鉴、相得益彰。
(作者系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