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育儿补贴来了,你生不生? | 山水洲城记
生孩子,国家发补贴啦!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其中,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对按照育儿补贴制度规定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这一兼具温度与力度的政策,一经发布,便迅速成为社会热点,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投资于人的具象化
据估算,全国每年2000多万婴幼儿可以领取现金补贴。面向所有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发放育儿补贴,直接增加育儿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提高育儿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一项增进家庭福利和社会福祉、实现多方共赢的政策。
育儿补贴是我国首次对居民发放的普惠式现金补贴,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投资于人的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视。
为什么不想生孩子?
现代社会抚养一个孩子,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从孩子呱呱坠地,奶粉、尿不湿、衣物等日常开销便接踵而至,随着孩子成长,教育费用更是如一座大山,兴趣班、辅导班、学费等各项支出,层层叠加的成本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同时,抚养孩子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双职工父母面临工作与育儿的艰难平衡,女性尤其可能因生育面临职场晋升壁垒或职业发展中断的风险;并且,对孩子未来成长的焦虑,以及对能否给孩子提供优质成长环境的担忧等,也让许多人在生育决策前望而却步。
惠民之策,渐次铺展
自2021年以来,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了育儿补贴相关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家庭抚养幼儿的经济负担,为父母养育孩子提供了支持,为孩子成长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受到群众欢迎,取得积极成效。
从《方案》明确的补贴对象看,一、二、三孩均可领取,突破了以往各地补贴政策聚焦二、三孩家庭的局限,将一孩生育家庭纳入支持体系,实现三孩生育政策下家庭支持的全面覆盖;从补贴标准看,一、二、三孩均按相同标准领取,消除孩次间的待遇差异;从补贴形式看,均为现金补贴,操作流程则是通过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申领。
国之大者,系于人口
事实上,作为直接缓解家庭育儿成本的重要手段,育儿补贴制度不仅关系到家庭福祉,更关乎国家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大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生育率持续走低的问题备受关注。低生育率主要受经济社会因素影响,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是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显示,育儿成本高是抑制我国家庭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近1/3的育龄家庭存在育儿资源供给不足的风险,经济资源供给不足尤为突出。建立起公平、普惠、可持续的育儿补贴制度,是迈向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一步。
育儿补贴不仅仅是金钱上“雪中送炭”的支持,更是一种对生育意愿的鼓励和支持的信号,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国家重视人口的均衡发展,愿意为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提供坚强的后盾。
这种支持,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它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充分感受到,国家与他们同在,共同面对生育、养育、教育的难题。这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公众对生育成本的预期,降低育龄人群生育养育决策成本,从而有利于增强生育意愿。
生育意愿的提升非一蹴而就,需要政策体系的协同发力。
育儿补贴虽不是解决生育问题的“万能钥匙”,却能在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稳定生育预期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人口结构优化筑牢根基。可以期待,随着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经济补贴到服务保障的 “组合拳” 持续发力,必将逐步构建起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让更多家庭敢生、愿生、能养。
那么,你对这项育儿补贴政策怎么看?这项政策会影响你(或你家庭)的生育意愿吗?除了现金补贴,你觉得还需要哪些配套支持?(如托育服务、住房、教育、职场支持等)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和建议!
作者/罗建华 童其君
编辑/刘丹 校读/刘芳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