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敢花,还是消费逻辑变了? | 山水洲城记
当“平替”“抠门经济”成为网络热词,不少人开始担忧中国消费市场滑向“降级”通道。
然而,泡泡玛特Labubu一“bu”难求;盲盒上演“拆拆拆不停”;“吸猫撸狗”悄然迈入千亿赛道……这些看似矛盾的消费现象,实则展现了市场的多元消费活力。
由此来看,现在的消费市场,不是简单的“消费降级”,而是在发生一场结构性的消费转型,消费从“看重符号”转向了“追求价值”。
一
消费观念之变:为“值得”买单
近年来,大众消费选择日趋理性,拒绝为虚高品牌溢价和冗余成本买单,更注重商品实际价值。
以理发为例,隐性消费层出不穷,动辄上千元,消费者直呼“剪头刺客”,全程被推销办卡不说,还可能临时以“用了名贵洗发水”为由加价,掏起钱来实在窝火。
如今,天心区“人人剪”店铺主打快、专、省,雨花区新星小区15元快剪店以其“明码标价、不推销、十分钟搞定”赢得青睐,长沙富兴时代商场负一楼,不到20平方米的快剪小店前更是排起长队。去年爆火的怀化“听得懂话”的理发师晓华,坚持30至45元的亲民定价,精准服务顾客需求,其走红并非偶然。
恰恰说明大众不是不愿为服务买单,而是拒绝为虚高的品牌溢价、冗余的推销成本买单,这种选择,正是消费观念从“为面子买单”到“为实用付费”的理性转身。
同时,消费需求多元化、个性化,单一模式被打破,体验式、沉浸式消费崛起。
消费观念转型的另一面,是对多元化、个性化体验的渴求。
炎炎夏日,商场成为市民消暑纳凉的好去处。各大商场纷纷创新消费场景,一拨首展、首秀、首店上新,为长沙夏日经济注入新活力、激活新潜力。
大悦城的小黄人香蕉节城市快闪·湖南首展;长沙IFS的泡泡玛特Shapes in Nature自然的形状全国首展;长沙荟聚的瑞典国宝级童话《长袜子皮皮》长沙首展;万象城的NATAKIDS和哈小浪IP联合巡演……这些创新场景的“首展、首秀、首店”策略,精准捕捉了消费者对新奇体验、社交互动的需求,为传统商场注入活力,激活消费新潜力。
二
消费场景之变:“为心情付费”
消费不再局限于商品本身,身临其境的氛围和体验成为关键吸引力。于是,沉浸式餐厅、沉浸式娱乐、沉浸式剧场等沉浸式场景,越来越受消费者喜爱。这些场景消费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市场前景巨大。
长沙首届零食音乐节以“音乐+零食+文旅”创新融合,吸引超7万人次参与;开心麻花、《开关SWITCH》等小剧场夜夜爆满,“笑工场”、笑嘛脱口秀人气高涨。这些新兴业态凭借强互动性、新奇体验和在地文化特色,成功俘获20至35岁年轻群体,成为释放消费活力、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
Z世代主导消费新趋势,情绪价值成为核心驱动力,“为心情付费”意愿强烈。
“找了好久,终于在长沙买到Labubu了!”捧着刚拆开的Labubu盲盒,大学生小苏爱不释手。她告诉麓山君,作为忠实粉丝,自己经常到长沙的各大泡泡玛特门店“闲逛”,意外发现了“落单”的一只,“真是太幸运了,现在很多地方都买不到了”。
Labubu玩偶的全球性狂热是典型案例。其“丑萌”设计颠覆传统,精准击中年轻一代的反叛心理与情感认同,导致线上线下一“bu”难求,二手市场价格飙升数倍。咨询机构MobTech研究院发布的《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首要理由,占比超过40.1%。
三
消费动能之变:为品质升级
“以旧换新”精准撬动消费潜能,激活消费者对家庭耐用品迭代“焕新”的需求。
近日,麓山君走进五一广场的苏宁易购门店内,数码产品咨询、下单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市民王先生看中了一款售价4499元的手机。工作人员为他算了一笔账:“旧机折价400元,叠加商家优惠和政府补贴,最后新机到手价仅需3299元。”
手机、平板、智能电子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刚需”。乘“国补”东风,2025年1至6月,湖南苏宁易购门店3C产品销售激增,电脑品类增长325%,手机品类增长120%。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发力下,消费者的“焕新”热情从日常家电、数码产品等领域不断蔓延,而作为家庭消费中的“大件”,汽车市场更是成为这股消费热潮的核心阵地。
“‘国补’政策刺激下,购车者热情高涨。”大悦城极氪门店主管刘增介绍,今年上半年月均销量在40台左右,6月至7月销售增长约20%。汽车销售同样增长的还有步步高梅溪新天地,商场汇聚了小米、特斯拉、理想等14个汽车品牌,今年上半年销售同比增长30%。
以旧换新政策,催生消费新动能。截至7月15日,全市超608万人次参与,核销“国补”38.33亿元,带动消费超306.31亿元。1—6月,长沙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家具类、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5.5%、41.5%、85.1%,有力支撑扩消费稳增长。
消费市场的这些变化,说到底不是“降级”的退潮,而是“升级”的重构,正所谓花明白钱,买真开心。那么,你最近在为哪种消费热情买单?来评论区聊聊,看看谁的消费选择最有共鸣吧。
记者/刘丹 刘捷萍 陈星源
编辑/尹玮 校读/谈梁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