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敬仰军人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什么声音会让你感到安心?是浪拍甲板的回响,是脚踩雪地的寂静,是异国他乡的引擎轰鸣,还是热血沙场的冲锋呐喊?”

当八一军旗冉冉升起,山海万里,总有人以军人的姿态守望。

敬仰军人,是致敬一种忠诚之魂。

1934年长征时,陈树湘率红三十四师担任全军后卫,在湘江战役中,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激战四天五夜,全师锐减到不足千人。完成掩护任务后他腹部中弹被俘,在押送途中,陈树湘断肠明志,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滚烫的忠诚早已超越生死。

这份忠诚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根植于对信仰的执着坚守、对使命的庄严承诺,它比钢铁更坚韧,是军人生命最深沉的力量源泉。

敬仰军人,是致敬一种忠毅之气。

1952年朝鲜寒冬,湖南新化战士罗盛教跳入冰窟施救落水少年,反复尝试将少年推出冰面,自己却因体力耗尽而牺牲。刻在湖南人骨子里的“霸得蛮”精神化作了百折不挠的忠毅之气,这是一种在极限压力下淬炼出的刚强意志,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敬仰军人,是致敬一种忠贞之情。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沙洲瑶族村,三位女红军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半条留给村民徐解秀,如今徐解秀的后代仍珍藏着这份军民鱼水情。这半床棉被裹着的,是军人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从抗击洪水的堤坝上,到抗震救灾的废墟中,再到抗疫战场的最前沿,军人以最朴实的行动,将“人民至上”的忠贞情怀铭刻在祖国山河之间。

敬仰军人,是致敬一种忠勇之志。

1942年5月,湘籍将领左权为掩护总部机关突围,于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此前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们也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

军人的勇敢,从来不是匹夫之勇,这份忠勇之志,是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将国家利益举过头顶的决绝;是面对强敌敢于“亮剑”,为捍卫和平与正义不惜牺牲一切的浩然正气。军人的身影是流动的界碑,他们的足迹延伸到哪里,哪里就是国家主权与尊严的无声宣示。

八一军旗猎猎,他们的身影映照着山河。

这份敬仰,是对守护的礼赞,更是对精神的接力。

有他们在,山河无恙,家国永安!

作者/刘丹

编辑/尹玮 校读/谈梁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作者:刘丹】 【编辑:胡兆红】
关键词:建军节;陈树湘;半条被子;长沙;山水洲城记 建军节;陈树湘;半条被子;长沙;山水洲城记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