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绝“杂质”,就能培养出“完美”下一代?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又是一年开学季,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除课业负担、“双减”成效等老话题外,如何保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成为一些家长更深层次的“焦虑”。

从昔日指责岳飞“精忠报国”刺字“鼓励文身”,质疑朱自清《背影》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到建议将《水浒传》“请出”教材以免“宣扬暴力”,再到近期绍兴鲁迅纪念馆因鲁迅“夹烟”墙画遭投诉……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其核心理由都高度一致:“防止毒害青少年”。

鲁迅故里景墙。图源:绍兴鲁迅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共识,但这种拿着放大镜对历史、文学进行“道德”审查的方式,是否真的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为下一代奋力隔绝一切“杂质”的努力,难道就能培养出“完美”的接班人?

以保护青少年名义而进行的审查,体现在多个方面。

比如,对历史人物的“道德审判”。

有人质疑岳飞“精忠报国”的文身可能“诱导青少年模仿”,也有人担心屈原投江会“误导青少年轻生”,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要求似乎越来越严苛。殊不知,他们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对他们的理解,需要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当中。如果纯粹以当下的道德标准去苛求他们,那么几乎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将被否定。

比如,对文学作品的“净化审查”。

《背影》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被放大批评,《水浒传》被指责“宣扬暴力”,《红楼梦》被贴上“少儿不宜”的标签,这种将文学作品中的行为简单等同于“教唆”的做法,是对文学本质的误解。文学的价值在于反映生活的复杂与多面、展现人性的光明与阴暗。如果只允许呈现“正确”的言行,那么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也必将大打折扣。

北外某副教授的微博。 微博截图

比如,艺术表达的“去瑕疵化”。

鲁迅“夹烟”形象被要求替换,美术馆人体艺术画像被斥为“伤风败俗”,这何尝不是一种“吹毛求疵”?鲁迅抽烟的形象是其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抹去这一细节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艺术真实性的破坏。我们接触艺术,本就是为了培养审美判断力,而不是为了被禁锢在没有瑕疵的假象之中。

不禁要问:为何有的家长总想着给下一代制造“无菌”的成长环境呢?

或许,这背后是一颗被焦虑裹挟的心。

我们总担心孩子受到一丁点“污染”,于是试图用过滤的方式守护他们的世界。但教育,从来不是建造温室,而是培养在真实风雨中前行的能力。越是屏蔽所有“负面”,反而可能弱化孩子应对现实的心理免疫力。当他们某天不得不走出屏障,会不会因为缺乏历练而更加脆弱?

我们是否也在不自觉地用“纯白”想象,覆盖这个世界的复杂底色?

在信息庞杂的时代,许多人也惯于用简单标签理解一切,这种思维悄然进入家庭教育——试图把矛盾、模糊、多元全部隔绝在外,只留下绝对的安全与纯粹。但现实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让孩子早一点学会理解复杂性、在混沌中保持思辨,或许才是真正有力的保护。

而当沟通和引导被视为“太费劲”,举报就成了最快捷的方式。

轻轻一点,质疑的内容便可能消失。技术的便利降低了投诉门槛,也悄悄鼓励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干预:与其耐心解释,不如直接清除。就像有家长因不满《孔雀东南飞》的自杀情节直接投诉要求删除,而非引导孩子理解文学悲剧内涵。但这究竟是解决问题,还是回避了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对话与引导?

摒弃过度敏感的心态,回归理性平和的教育,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引导”而非“隔绝”。

当孩子面对可能有争议的内容时,家长的关键责任不在于判断“该不该看”,而在于“如何陪他们一起看”。这需要更成熟的沟通智慧——不是隔绝,而是引导;不是回避,而是共同面对。

例如,浙江临海一名小学生小陈发现课文《鹿角和鹿脚》中配图和内容不符合,梅花鹿与狮子的分布地域矛盾,经核实后出版社修改插图,“好奇心是需要保护的,并且应该被鼓励。有了这样的好奇心、求知欲,哪怕他以后不一定能去很好的学校,但是他一定会热爱这个世界的。”陈同学的妈妈说。

新(左)旧(右)教材插画对比,小鹿身上的斑点没了。图源:央视新闻

“信任”而非“怀疑”。

我们常常习惯以“为你好”之名,将担忧投射到下一代身上,却忽略了这种过度保护背后隐藏的是对他们的不信任。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世界与方法。真正的信任,不是放任,而是相信:当你给予理解和支持,他们往往比你预想得更清醒、更有判断力。

“放手”而非“包办”。

总试图用“完美方案”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反而可能剥夺了他们面对真实困境的能力。没有试错过程,年轻人在需要做决定时更容易茫然无措。真正的教育,是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如何辨别、如何尝试——然后勇敢放手。磕碰不可避免,但只有经历这些,他们才能真正具备风浪中站稳的底气。

例如湖南双清交警通过64名学生挤进汽车周围盲区的实验,让孩子们用身体记住了“看不见的危险”,孩子更为直观地理解交通风险,这种实践远胜禁令。

学生现场体验汽车盲区。双清交警大队供图

下一代需要的从来都不是“无菌室”,而是敢踩泥泞、仍能抬头看星的勇气,是在认清生活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作者/郑伟生

编辑/刘丹 校读/谈梁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作者:郑伟生】 【编辑:尹玮】
关键词:鲁迅吸烟;历史;岳飞;青少年教育 鲁迅吸烟;历史;岳飞;青少年教育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