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每一次“上新”都在夯实发展底气

相链区块链

  沐刃

  在连续两天的《长沙晚报》上,笔者读到“长沙智造”产品“上新”的报道:20日头版报道了中联重科最大作业高度为82.3米的全球最高直臂式高空作业平台交付英国客户,刷新欧洲行业纪录;21日3版刊发的消息则报道了三一集团与宁德时代联手推出全球首台正向开发电动搅拌车。

  不禁联想到今年以来在晚报读到的类似报道,譬如:8月初蓝思科技携十余款机器人亮相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长沙首台低成本全复合材料无人机7月底完成试飞,以“长沙”命名的比亚迪LNG双燃料清洁动力汽车运输船6月底交付使用,长沙造6颗商业卫星5月中旬乘“朱雀”成功入轨……

  近年来,“长沙智造”产品频频“上新”并出圈,涉及工程机械、商业卫星、机器人、新能源、无人机等领域,这些“上新”,意味或折射了什么?

  其一,城市主政者超前的战略眼光,是胆识是远见,也是一种谋势能力。长沙提出“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以来,2024年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位列第9,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截至2025年5月,全市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3823家,其中2023年9月以来新增1796家”。研发地位的提升,创新价值的彰显,以及良好创新生态的构建,早已成为各方共识。笔者以为,基于17条重点产业链,研发机构、企业等层出不穷的研发是“上新”的重要前提与直接成果。

  其二,产品频频“上新”,折射出企业越来越重视研发投入及产品研发。它们及时而敏锐地捕捉到技术发展的趋势、市场及用户需求的变化,并快速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和项目。

  而且,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也意味着领军企业具有定义行业标准更大的话语权,通过运维建立海量数据库,还能刷新生态圈,重构价值链。

  这些产品的“上新”甚至出海,意味着一座城市拥有更强大的内驱力和竞争力,也在不同领域(维度)展示了长沙这座城市的实力和形象,更会无形中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与高技能人才“择良木而栖”,构筑起良好的引才生态与创业循环。

  期待并相信,科创热土长沙将有更多的、不同品类的创新产品面世,每一次“上新”,其实都在夯实发展底气,为当下赋能,更在指引与定义未来。

【作者:沐刃】 【编辑:肖彪】
关键词:长沙智造 创新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