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向外甩锅不如向前一步

相链区块链

丁慎毅

每天下午放学,中国无数城市的校门口总会准时涌起“银发潮”。他们弓着背踮着脚,在人群中搜寻那个熟悉的小身影。这本该是温情的画面,却在一纸“不建议老人接送”的通知里变了味。

9月12日,#有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冲上热搜。网友说,学校这是“何不食肉糜”,老人们更知道安全的重要性,主要是没有办法。而相关部门一句“非强制”的回应,反而更凸显了问题的复杂性。(9月12日 九派新闻)

有数据显示,全国66.47%的城镇家庭依靠老人接送孩子。这不是什么“中国式溺爱”,而是双职工家庭在房贷、教育、生活压力下的无奈选择。要求老人“退场”之前,得先问问:年轻的父母能提前下班吗?课后托管服务跟上了吗?校门口的马路安全吗?

一些老人确实存在身体机能衰退带来的风险,但众多身体硬朗的老人完全能胜任接送任务。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风雨无阻的接送背后,是祖辈孙辈之间的温情。简单将老人标注为“安全隐患”,不仅伤人心,更可能让孩子产生“爷爷奶奶不安全”的错误认知,进而拒绝爷爷奶奶接送,这让人情何以堪?

破解这道难题,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建议,而是俯下身子的共情。北京部分学校的“课后330”服务提供了新思路。在这里,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机构开展兴趣课程,让孩子安全留校的同时丰富课外生活。这种全民护学的模式,既减轻了家庭压力,也凝聚了社会力量。

其实,纠结“谁不该接送”,不如思考“如何接得更安全”。学校可以组织交通安全培训,给老人发放反光背心、安全小旗;社区可以设立“邻里互助点”,让附近的孩子结伴而行;交管部门可以在上下学时段增设临时交通岗。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比一纸通知温暖得多。

教育的温度,不在于发现问题时急着划清界限,而在于直面问题时主动伸出援手。当学校说“我们理解您的困难,我们将提供这些支持”,远比说“不要如何”更有价值。

那些蹒跚在校门口的银发背影,照见的既是亲情守望,也是公共服务短板。他们不该被简单定义为“风险因素”,而应被看见、被理解、被赋能。构建儿童友好型社会,需要的是学校延长课后服务时间并提供丰富内容,需要的是社区搭建安全便捷的接送网络,需要的是企业推行更人性化的用工制度,需要的是交管部门优化校园周边交通环境。

校门口每天上演的接送场景,是中国家庭韧性的真实写照。当老人沧桑的大手紧握孩子稚嫩的小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回家的路,更是代代相传的温度。这份温暖,值得整个社会用心守护。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作者:丁慎毅】 【编辑:肖彪】
关键词:老人接娃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