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耕记⑤|老种子也能种成畅销菜?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汝兮
午后,我们在浏阳市永安镇湾里屋场老种子博览园里认领的一亩试验田,还浸在氤氲的水汽里。我和冯启阳皱着眉头,怔怔地看着这一亩熟悉却又陌生的试验田——倒伏的茄子植株连成一片,每棵断裂的茎秆上都还挂着紫黑的茄子。“怎么会这样?上礼拜来还不是这样的呀。”冯启阳和我一脸迷茫。
湖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志全弯腰扶起一棵倒下的茄子植株,指着断裂处给我看:“你瞧,果子挂得太密,加上这两天强对流天气,风一吹就折了。”其实我也看出了问题——不少茄子已经长得比拳头还大,表皮都变色了,明显已经过熟。刘志全掂着两个茄子,笑着告诉我们,如果不及时采摘和销售成熟的茄子,那么不仅容易导致植株倒伏,也妨碍后续结果。听到这里,湾塘盘古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芝林也面露难色——种植蔬菜品种太多,人力成本降下不来,种植品种太少,单品产量大了又卖不出去。“要提高单品销量,关键还是要找到有意向的稳定客户,得做订单农业。”于芝林说。
这样的销售难题是老种子蔬菜的共性,还是浏阳永安老种子博览园的特例?在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在宁乡市老粮仓镇也有一个老种子蔬菜种植基地。他们的经营情况如何呢?我们决定去看看。
这天,正午的阳光把宁乡老粮仓镇老种子育种示范基地的玉米地和辣椒地晒得发烫。这里距离长沙市城区距离比浏阳永安更远,老粮仓镇副镇长付要民告诉我们,维持种植基地里正常运转,全得靠周边村民、单位、餐馆前来采购。
老粮仓镇老种子培育种植基地管护人员戴子寒告诉我们,由于购买的“客户”有限,这儿的蔬菜产品同样“不敢多种”。今年年初种了些西瓜,虽然这瓜口感甜丝丝的惹人爱,但好几百斤卖不掉,只能让它烂在地里,要么摘了喂猪。
老种子蔬菜难道真的无法走出困境吗?带着疑惑,我们找到了专门研究蔬菜种质资源的湖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农业专家们,看看能否从技术上找到破题的途径。刚走近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种植基地,就看到整齐又繁茂的菜地,菜地里各种各样的果实挂满枝头。
湖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岗位专家、湖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汪端华告诉我,这个基地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其中很多都是需要保护、提纯、复壮的老品种。“例如用来留种的老品种茄子植株,我们会用防虫网隔离起来,防止这类强异花授粉植物的种子,因昆虫授粉而出现品种混杂。”汪端华说,不通过种子繁殖的无性繁殖蔬菜,这里也开辟了专门的蔬菜种质资源圃,把它们种在地里,让他们的品种得以良好留存。汪端华指着几垄叶子齐人高的芋头地告诉我,这里就保存了全国各地的芋头品种。其中就有湖南地理标志产品——江永香芋。
汪端华说,江永香芋就是在湘南种了1000多年的老品种,湖南的香芋种植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一,每年种植面积近40万亩。在江永县,香芋不仅种得多,还卖得好,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湘菜名菜芋头蒸排骨里的芋头,就是它,大家平常在甜品店里常吃的芋圆,也是它加工的。”汪端华说,本来这个品种退化严重,专家们通过提纯复壮、制定标准体系,才最终留下了这香醇的老味道。现在,江永县通过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香芋的品质和产量不断提升,更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和江永香芋一样,衡东的老品种黄贡椒也是这样一个成功走向市场化的老品种。汪端华和其他农业专家们正准备去查看这个老品种提纯复壮的情况。跟着专家们的脚步,我们来到了黄贡椒的种植采收现场。长沙县越丰生态农业的种植基地里,黄澄澄的黄贡椒装满了一个又一个蔬菜筐,他们都将送往长沙多个高端湘菜连锁品牌的后厨,主要用来制作一道名为“黄贡椒炒脆肚”的衡东菜。而这种黄贡椒还被其他食品企业用来做成了“黄贡椒炒脆肚”预制菜,销往全国各地的湘菜馆。
“他们售价在12元至16元一斤不等。”湖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茄果类育种岗位专家、湖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书栋告诉我,为了能长期、稳定地供应高品质黄贡椒,越丰生态农业还在邵阳的南山开辟了种植基地,在海拔1300~1500米的高山上种植黄贡椒。越丰生态农业的负责人周亚民坦言,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品种产量不高、一致性不强,我们就请专家帮我们提纯复壮、指导我们提高种植技术。
回程的路上,车窗外的稻田泛着金浪,我心中的疑惑有了清晰的答案:要把老品种变成“畅销菜”,得先树立起产品思维,以市场来定生产。从田间到餐桌,老种子蔬菜需要的不只是守护“老味道”的坚持,更要让每一颗老种子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用育种技术、种植技术为农产品市场化赋能,才能让种植户的汗水换来丰厚的回报,换来产业振兴、农民致富的好前景。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