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师:“别跟我握手,我的手脏”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琦

  【劳动者简介】

  龚华堂,40岁,芙蓉区朝阳街道环卫所环卫工人,“垃圾分类师”,从事此项工作2年多。

龚华堂的手心里,长满了老茧。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琦 摄

  【劳动者故事】

  4月30日下午,户外温度不低,龚华堂熟练地从干垃圾桶中提起一个垃圾袋,从里面将橘子皮、腐烂的梨子等湿垃圾丢进湿垃圾桶。厚厚的口罩难以阻挡异味,但让龚华堂出了一脸汗。摘下橡胶手套,他对记者说:“别跟我握手,我的手脏。”

  2019年底,龚华堂从湖北监利老家来到长沙。他跟妻子是“双职工”,都做环卫工人。在他眼里,这份工作尽管收入不高,但是相对稳定。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垃圾分类师”。每天5时30分准时上路清扫马路后,7时至8时是他第一轮干湿垃圾分类和拖运的时间。朝阳街道6个社区的300多个垃圾桶是他和另一名同事负责的“范围”。

龚华堂熟练地将果皮从干垃圾桶拣出来,丢进湿垃圾桶。

  当前,越来越多的居民有了垃圾分类意识,在投放垃圾时会将干湿垃圾分类。但有极少数门店经营者会“混装”,龚华堂和同事每天都要面对这些垃圾桶。“比如说这个是社区专门收集餐厨垃圾的桶,但是里面混了一些塑料袋、纸巾等,我必须将这些干垃圾拣出来。”14时许,龚华堂开始第二轮干湿垃圾分类、拖运,一边说,他一边熟练地完成了两个垃圾桶的分类工作。橙色的环卫服下,他自己穿的衣服呗汗水浸透。

  尽管带着手套,龚华堂的手心依然布满老茧。“冬天好一些,夏天味道重,我早就做习惯了。”分类后的干湿垃圾将被转运到不同的干湿垃圾站,再由专门的垃圾运输车送到中转站去。如果不按照规定分好类,将会直接导致“拒收”。送完垃圾,他再将空桶拉回去。

  去年,新冠疫情爆发,龚华堂和妻子未能回老家过年。环卫所征集环卫工人做废弃口罩的收集工作,他不顾危险,主动请缨。“既然上面有要求,那总要有人去做。”穿上防护服、雨靴,戴好口罩、护目镜、防护手套,龚华堂将收集的口罩送入专用垃圾桶。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半年多,没有一句怨言。

  今年春节,龚华堂积极响应“就地过年”号召,再次留在长沙过年。“我们这份工作,一年到头基本上没休息。因为每一天都得早起,晚上必须要早睡。”母亲和两个孩子的生活支出,都是靠他和妻子用双手去赚。每天两次清扫路面、两次垃圾分类和转运,还要对马路做“保洁”——尽管工作辛苦,龚华堂觉得有意义,也“做习惯了”。

  “希望大家在丢垃圾的时候,能够做好分类。我们工作能稍微轻松一些,大家生活的环境也能更好一些。”龚华堂说。

【作者:刘琦】 【编辑:王金文】
关键词:劳动节 环卫工人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