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导演五年打磨电影《乡归》,艺术之光温暖乡土未来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9日讯(全媒体记者 肖舞 实习生 肖惠馨)聚焦乡村美育,关爱留守儿童。7月28日晚,由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主办的电影《乡归》观影研讨会在长沙举行。
电影《乡归》由长沙导演徐晓晖执导、拍摄,历时五年。影片讲述了北漂中年夫妻刘休和周燕回到家乡后,发起“带艺术回家”计划,以艺术陪伴留守儿童成长的故事。镜头不仅记录下一个村庄的变迁轨迹,更以影像为载体,回应了乡村教育、文化振兴等时代命题,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现实的深切关照,也为社会带来诸多启发。
观影后,电影《乡归》出品人、艺术指导卞合江,总策划王东等主创团队分享了创作背后的故事。徐晓晖介绍,五年创作路上充满重重挑战,但一路上亲人与朋友的支持,成为他咬牙坚持的动力。王东表示,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层面的关爱,以美育弥补乡村教育的短板,提升乡村孩子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卜炎贵、王涘海、李暄、李作霖、黄明祥、刘郁琪、高求忠、王滙等专家与影评人围绕影片展开深度剖析,从艺术手法到现实意义,多维度解读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大家认为,《乡归》是一部充满诗性的纪录片。在城市化与科技冲击下,《乡归》让人重识土地的价值与生命力。导演以情怀拍摄,镜头客观真实、不刻意渲染,坚守了纪录片的本真特质。影片不仅纪实性出色,关注留守儿童等公益问题,倒叙插叙构思独特,而且兼具文艺性,正如“乡归于何处”的追问,让人们思考乡村的未来。
“影片以独特视角展现了当代乡村的生活现状、思想碰撞与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王涘海表示,通过艺术改变乡村生活,尤其是影响年轻一代的思想,对乡村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中南大学艺术与哲学博士刘磊认为,在技术与虚拟科技充斥的时代,《乡归》展现了“乡村角落里一群人以安静、遵从自身意愿与理想的方式生活”,能让人们“理性审视生活本真、自身需求与理想追求,而非被快节奏的互联网生活裹挟”。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