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风、护非遗,《曾公训子》唱响长沙弹词魅力|寻美非遗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11日讯(全媒体记者 郑湘平)“堂前训子书一段,家风致远世代传……”一曲韵味醇厚的长沙弹词《曾公训子》在舞台上唱响,不仅将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家训故事娓娓道来,更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曲艺与历史文化碰撞出的独特魅力。该作品由长沙弹词代表性传承人王志敏主唱,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文君、刘智豪伴唱,以生动的表演、深刻的内涵,成为当下传承非遗、弘扬传统的亮眼之作。据悉,该作品将参加2025年长沙市文艺创作扶持项目申报评选。
长沙弹词诉家声,《曾公训子》讲透家风与成长的力量
长沙弹词是湖南地方传统曲艺品种之一,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以长沙方言为基础,融合说、唱、弹等艺术形式,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曾公训子》便以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为依托,聚焦曾国藩与儿子曾纪泽的一段家风故事,还原了一段鲜活动人的历史场景。
作品中,曾国藩之子曾纪泽科举考试失利,垂头丧气返家,担忧父亲责罚。面对家人的劝说,曾纪泽直言科举试卷“无有利国利民策,通篇尽考烂文章”,并决心“誓死不再赴科场”。令人意外的是,曾国藩并未动怒,反而赞同儿子的选择,转而传授他为人处世的准则:“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更告诫儿子,“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方能成为“读书明理君子”。
在父亲的教诲下,曾纪泽放弃科举之路,转而饱读诗书、研习英文,最终以外交官的身份远赴沙俄,参与《里瓦几亚条约》的改订谈判。面对沙俄的蛮横态度与强硬立场,曾纪泽坚守“国土绝不让半分”的信念,凭借“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的精神,历经半年唇枪舌剑,成功收回伊犁城,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不仅成就了曾纪泽这位国之栋梁,更让曾家后人代代涌现德才兼备的英杰,彰显了良好家风跨越时空的影响力。
跨界破传承困局,“跳进跳出”演活非遗与家风
《曾公训子》的长沙弹词呈现,背后还有一段关于长沙非遗的故事。主唱王志敏是长沙弹词的代表性传承人,谈及演出阵容的组建,他坦言“没办法,弹词演员太少了”。为了让作品顺利呈现,团队邀请了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青年演员文君、刘智豪担任伴唱,王志敏表示“花鼓戏演员教一教就能上手,问题不大”。不同剧种演员的跨界合作,既解决了演员短缺的困境,也为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曾公训子》的表演极具曲艺特色,采用“跳进跳出”的方式。当被问及演员刘智豪(饰演曾纪泽)在舞台上“跪的那一下”是否经过专门排练时,王志敏解释:“我们都是说书人,唱到剧中人物的时候,又是剧中人物。他前面是讲故事的人,跪的时候他是故事里的人物了。”这种灵活的表演形式,让演员在叙事者与角色之间自如切换,既保留了长沙弹词的说书特质,又增强了故事的情景感与感染力,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沉浸在剧情之中。
从历史故事到舞台呈现,从非遗展现到家风弘扬,《曾公训子》不仅是一部优秀的长沙弹词作品,更承载着多重意义。它让观众在领略传统曲艺魅力的同时,重温了曾国藩家训中蕴含的“勤、俭、信、义”等传统美德,也让人们看到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困境中积极探索、跨界合作的传承智慧。
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传统曲艺的保护与传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曾公训子》的成功演出,为长沙弹词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将历史文化、家风建设与曲艺艺术相结合,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正如作品结尾所唱:“曾公家训影响深,激励吾辈新长征。传统美德不可忘,华夏儿女永传承。”在未来,相信会有更多像《曾公训子》这样的作品涌现,让传统曲艺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传递文化力量的重要纽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