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生:长沙是一个巨大的“故事富矿”和青年创业空间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佳怡
“我在大会遇到一个从上海来长沙创业的游戏公司老总,是一个95后,他说自己东华大学数字媒体专业毕业,偶然来到长沙创业,没想到这里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今年又要发布一个新款游戏……”
9月25日,在2025创谷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四届马栏山数字文化产业嘉年华的现场,韩生以“从基因到未来——长沙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沃土与青年创业机遇”为主题的演讲,引发现场强烈共鸣。
韩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原院长、中国文旅演艺创作与教育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文化艺术首席专家。长沙如何在数字文化时代展现独特魅力和挖掘创业潜力?这位深耕文化科技融合和文旅演艺创作领域多年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文旅融合和数字媒体的原创角度看,长沙有着顶级的内容资源,比如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橘子洲头的‘青春叙事’、爱晚亭的‘革命火种’,走进长沙的街头巷尾体验到的湖湘文化气息等。这些都不仅仅是历史,也是当下的故事。”
从旧照印记到城市基因的鲜活触动
“我第一次对湖南的形象记忆来自20世纪70年代的摄影‘韶山冲’,后来得知这幅作品印刷了6000万张,是原湖南日报的摄影部主任、湖南摄影家协会主席唐大柏拍摄的。今年八十多岁的他收藏了几十万幅记录湖南当代历史变迁的照片,比如1977年的高考现场摄影,他后来去寻找当年照片里的人物,这又是一个新的故事……”讲座一开始,韩生教授的话语便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一代人的命运转折,更让他对这片土地的“变革精神”留下了新的印象。
2025年,韩生第三次来到橘子洲头,却有着“如第一次到访”的新鲜与触动。“这种鲜活的感觉来自这里是历史故事现场,而这个故事在今天依然在延续。”韩生觉得,主席雕像不仅是对一位伟人在长沙足迹的纪念,更是一个象征,是对长沙的解读。正如湘江岸边的景观广场题名为“长沙·恰同学少年”,也像《我的祖国》歌词里唱的那样,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时空折叠,过去、现在、未来的平行世界在此交汇。”韩生眼中的长沙,从橘子洲头的伟人足迹,到岳麓山下的故事氛围,长沙的“青春基因”并非刻意营造,而是根植于城市发展的脉络之中——这里既有岳麓书院传承的千年文脉,也有马栏山视频文创园迸发的数字活力,更有年轻人“敢闯敢试”的创业热情。“湖南是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熟知的地方,长沙故事,就是中国故事的生动缩影。”
“文化从不只是狭义的文学艺术,而是融入城市生态、历史叙事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活载体’,当进入文化引领的历史语境,实质是需求的引领、生活的引领。”韩生强调,数字艺术、文化科技、文旅演艺创新来自三重动力源,一是产业驱动,包括市场主导、就业民生、新型产业;二是科技推动,包括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三是文化引动,包括价值观念、精神消费、新的生活方式。
在长沙,无论是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传承,还是文旅演艺的沉浸创新,都在印证“戏剧的本质内涵是高品质生活”,而这种对文化的多元诠释,正是吸引创业者、游客与青年人才的核心魅力。
长沙数字文化从“技术叠加”到“数实共生”
当下,AI技术开启了新的时代坐标,数字文化产业正从“0到1”的突破迈向“1到N”的迭代。在韩生看来,长沙的文化科技融合,早已跳出“技术叠加”的浅层逻辑,进入“数实融合、人机共生”的深层阶段。
以前做文旅项目,企业家会说:“千万别太艺术,内容不要太严肃,游客是来休闲的。” 现在他们会先问:“创意主题是什么?核心IP是什么?”来自企业家的这种需求转变,在韩生眼中是产业进步和成熟的信号,这体现了项目可持续的内容要求和底层逻辑,也包括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伦理等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课题——当科技越进步,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核”作用就越凸显。
韩生以自己参与的多个项目说明“在地内容”资源起到的核心IP作用,如贵州茅台镇新媒体体验剧《天酿》讲述茅台酒的故事,桂林非遗戏剧体验馆将桂剧、彩调、文场等传统艺术转化为沉浸式互动体验;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山东沂南的乡野原生态剧场《沂蒙四季》、抗大一分校沂蒙文献体验馆《我在东高庄·一个山村的中国叙事》等,以实景沉浸、文献体验、融入生活的形态,让艺术“从过节到过日子”走进观众心中,持续演出至今,这个项目被列入中宣部、文旅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这些艺术实践的核心,都是“以在地文化为根,以数字技术为翼”,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IP价值。
谈及长沙的独特优势,韩生教授指出三个“不可复制性”:一是“基因优势”,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务实基因,与数字时代的创新需求高度契合;二是“生态优势”,从马栏山的数字产业集群到长株潭数字文化产教联合体,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的完整链条;三是“成本优势”,相较于一线城市,长沙较低的房价与生活成本,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轻装上阵”的土壤。
“长沙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优势转化为‘精准创新’的能力——不是跟风做元宇宙、AI,而是聚焦‘长沙能做、别人难做’的领域,比如红色文旅的数字创新、湖湘非遗的年轻化表达。这不仅仅是科技产业新风向,更是承担讲述今天的长沙故事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扎根湖湘“故事富矿”,以青年语言讲好“长沙版中国故事”
“全国每年1200万大学毕业生,只有1%~2%选择创业。湖南希望改变这个局面,让年轻人背个双肩包就能来创业。”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的这句话,让韩生深感共鸣。
在韩生看来,长沙要为青年创业者提供的,不仅是政策支持与产业基础,更是“允许试错、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对于想要扎根长沙的青年创业者,韩生说一定要读懂“在地性”,做“有根的创新”。“不要盲目追逐热点,要先走进长沙的街巷、了解湖湘的历史,这些都是最珍贵的故事资源。长沙的故事在过去就引领了中国,今天又再一次进入了引领的跑道。”
韩生介绍了“在地内容资源”的剧场形态在城市和乡村的实践案例:上海100个演艺新空间在两年内涌现出小剧场作品和产品,以小成本制作融入商业体和城市生活。韩生说:“这都是年轻人的创业。我的研究生参与小剧场的创作,在即将升级2.0版本时还邀请我去看一下将要停演的1.0版本。这些演艺新空间多种多样,商场嵌入式剧场如世茂广场和第一百货,将22:00后的‘冷区’变成了‘热区’,带动了商场晚市客流增长35%,同层餐饮坪效提升40%。通过沉浸式演出,延长了消费者的停留时间,提升了商场的夜间活力,还形成了‘看戏+逛街+夜宵’一站式消费模式。”
乡村与城市的在地内容都是核心吸引力。韩生指出在《我在东高庄》沉浸文献展演创作中,团队了解到在这个过去人们都不曾注意到的小山村,发生了与天安门的第一幅毛主席像、开国大典的歌曲之一的创作、中国空军第一次参加开国大典阅兵飞过天安门,以及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直接关联的故事……项目建设不到一年,就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广大游客和观众的热切参与,当地旅游业成了全国标杆。
“‘我要的不是一场演艺,我要的是一个小镇’,几年前当地领导的这句话启发了我。演出后,这个以前不为人知的小山村现在要限流,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挖掘在地内容不仅是这一个地方的需求。”
“长沙有太多这样的‘故事富矿’,关键是用当代的语言、年轻人的语言、数字的手段,讲好‘长沙版中国故事’。”
如何锻造“故事力”,做有温度的产品?韩生用电影百年的历史启示大家,无论技术如何升级,“讲好故事”永远是核心。韩生以奥斯卡最佳影片为例,《西线无战事》《乱世佳人》《蝴蝶梦》《公民凯恩》《哈姆雷特》《八十天环游世界》《卡萨布兰卡》这些经典作品,都是1930年到1950年的作品。“虽然当时的电影技术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些作品至今都是专业院校必须‘拉片’观摩研读的作品。所以,不要等待所谓技术的成熟,尤其是今天的‘技术保质期’越来越短,技术的新奇感会吸引观众,但成为可持续的作品和产品,真正打动观众的是故事中的情感、思想与价值。”
在数字时代,青年创业者要更加注重“内容故事力”,这是对地域文化资源禀赋的重新认识、深度挖掘和持续衍生,通过故事化表达和舞台化呈现转化为独特的文化吸引力,无论是开发一款文旅APP,还是打造一个虚拟偶像,都要思考“当今人们的精神需求,它能传递什么信息?能让用户产生什么共鸣?”
“现在的创业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从作品、产品、平台到‘生态共舞’。”韩生以上海戏剧学院的“AI+演艺”综合实验室、第一个机器人博士“学霸01”等为例,“1+4+N”模式,整合AI技术、舞台设计、灯光音效等多方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从创意到落地”的全链条支持。
“艺术生态,互为宿主,各自成章,集合成篇。”韩生觉得,艺术生态中多种艺术和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是必然路径,相互赋能和彼此成就。现代的青年创业者要拥抱“协同力”,做“共生型创业”。
“长沙有丰富的高校资源、企业资源,青年创业者要学会‘借势’——比如对接马栏山的技术平台,联合湖大、中南的科研力量,让自己的创业项目融入更大的产业生态中。”
“霍姆斯说,我们占据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去的方向。”韩生觉得,长沙的文化科技融合与青年创业,正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既要扎根湖湘文化的深厚土壤,也要仰望数字文明的广阔星空,书写当代中国新的历史叙事。
“年轻人来到长沙,不仅是选择一座城市,更是选择一个‘与时代同行’的机会。希望他们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故事主题’,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