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新闻如何“破圈吸粉”?行业大咖分享秘诀
长沙晚报11月12日讯(全媒体记者 宁莎鸥)12日,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全媒体生产传播变革”内容创新论坛在长沙举行。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的代表上台分享,讲述了“破圈”新闻背后的创作故事,解密“爆款”账号的“吸粉”逻辑,共同探索智能化浪潮下,主流媒体抓住流量的秘诀。

最大的流量密码,是聚焦于“人”
在碎片化、智能化浪潮冲击的当下,优秀的主流新闻仍然可以抵达广大受众,抓住注意力、引起广泛共鸣。“不是观众不爱新闻,而是讲故事的方式变了。”安徽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副总监吴薇分享道。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客户端编辑朱笑熺就分析了七七事变纪录片《一夜之间》的成功经验。他表示,最大的流量密码,是聚焦于“人”。《一夜之间》从17个“小人物”的第一视角,带观众亲历重大历史时刻,诠释共同民族记忆。发出后纪录片在微博平台2小时破百万转发,人民日报自有平台目前阅读播放量已超11亿。
“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是真实可感的场景,是有温度的情感共鸣。”朱笑熺说道,“让观众在历史细节中触摸到先辈们的家国情怀……跨越88年时光直抵人心,成为当代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的精神养分。”
“我们尝试以第一人称视角的主观描述和大量的历史细节结构全篇,将个体命运的轨迹与时代洪流相关联,让‘我说’让位于‘他说’‘他们说’和‘细节说’。”人民日报社海外版文旅部主任张意轩表示,“当大量的历史细节呈现在用户面前,当用户沉浸在个体悲欢中,触摸着历史深处的精神脉搏,自然而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这也正是形成价值共识的基础。”

拥抱新技术,以新质生产力记录历史
新技术的发展也为新闻行业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就留下了很多被大家津津乐道的经典镜头。比如在鸣礼炮升国旗段落中,19.9米伸缩臂围绕年号台与仪仗队创作了49秒长镜头。直播后,被网友称赞为国家队水准“价值上亿”的神级运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导演洪玫就表示:“好镜头的诞生也得益于先进的技术手段。本次直播中,创新视角和新设备运用均创历史之最。首次启用三条索道、首次在太和殿前广场设置系留无人机机位、首次规模化搭建国产8K超高清转播系统,以新质生产力记录历史、昭示未来。”

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助理马学玲也谈到了新技术的重要性。她表示,中新网积极拥抱前沿技术,借力技术,赋能新闻采、编、发全流程:率先成立“AI实验室”;用VR互动、数字人等技术激活文化遗产;用大数据赋能国际传播……
聚焦重大主题传播,提升平台影响力
聚焦重大主题传播,仍是主流媒体提升影响力的破局之道。今年的九三阅兵,北京广播电视台就派出了70余名持证记者分赴20个点位,团队不仅全网首推长达16小时的全景沉浸式大型直播,更同步精心打磨170条兼具思想深度与传播热度的精品短视频。
“正是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对使命的坚守与对品质的苛求,让北京时间的系列报道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传播数据。”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内容中心总监林蕾说,在9月3日这一天,账号粉丝总量成功突破千万大关,实现了重大主题传播与平台影响力提升的双向赋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策划部主任唐泽也表示:“只要我们与强国复兴同行、与祖国人民同心,处处都是新闻的宝藏、泼天的流量。”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