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油脂厂蝶变城市新地标|大长沙·城长记

相链区块链

  近百年油脂厂蝶变城市新地标

  产权档案里的长沙工业遗存“重生”,一批工业遗产通过多元路径实现活化,成为从历史中走来的城市新风景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攀

  一根早已冷却的烟囱,曾是工业化历程的象征;一块锈迹斑斑的铁板,藏有几代人汗与火的记忆。

  在劳动西路和湘江中路交会处,12座巨型油罐矗立在湘江之畔。作为长沙中心城区为数不多的工业遗存,有着近90年历史的长沙油脂厂,正成为连接长沙工业过去与未来的重要载体,化身“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新地标。

  如今,它们身上刻满岁月的痕迹,却不再飘散油脂的香气,而是飘着咖啡的醇香与艺术的氛围。

  档案里镌刻的产权变迁

  近日,记者来到长沙市不动产档案馆,当一页页翻阅馆内收录的产权档案时,“长沙市油脂仓库”几个大字化作一条时光隧道的入口。泛黄的纸张间,房屋产权登记与注销的印记层层叠加,如同城市的年轮,清晰镌刻着一座近百年油脂厂从粮油储备枢纽到文创地标的蝶变历程。

  “产权档案就像是一张身份证,记录着它从诞生、发展到转型的全过程。通过梳理油脂厂的产权变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长沙城市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和空间功能的重新配置。”长沙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分管档案工作的副主任夏建红说。

  1936年,中国植物油料厂长沙办事处成立。在此后的近百年波澜历程中,该厂1949年由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957年移交长沙市粮食局,1971年更名为“长沙市粮油公司油脂仓库”。

  “长沙油脂厂”则是其广为人知的名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食用油不再实行计划供应,大型油罐失去了用场。长沙油脂厂悄然落幕,化身工业遗产。

  1999年出版的《长沙市志》商贸卷记载,该库临近湘江,有轻轨道和输油管两条起卸运输线,连接灵官渡码头和库区油仓、油池。有油仓1栋、钢板油罐(池)17个,共可储油1973吨。

  虽名为“油脂厂”,但这里并不生产油品,只作集散、储存之用。当年主城区的食用油大多储存在此,油脂厂保障着城区各粮油仓的油品供应,被称作长沙食用油的“核心枢纽”也不为过。

  随着岁月变迁,厂区内的12座巨型油罐、办公楼、电梯厂等工业遗存“沉默”下来。

  近百年油脂厂的历史感加上现代建筑和新消费的炫酷体验,使这里成为长沙新地标。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工业废墟到文化秀场的焕新

  所幸,2023年启动的改造工程,让油脂厂在产权档案的见证下重生。

  “打造强调体验感及高参与度的工业遗存主题文化公园”,这是长沙油脂厂被赋予的新使命。

  站在“重建”与“修复”的十字路口,长沙做出了另一种选择:在不改变原厂区空间布局的情况下,对杂乱无章的建筑排布细致梳理。就像把炸毛的头发重新抚平,将不合理建筑布局一一清除,把整个厂区升级为更宜居、舒适的环境。

  2025年7月4日,长沙油脂厂以“油脂厂·1936”的新面貌焕新开市。斑驳的油罐和红砖墙被保留下来,但内部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劳动西路侧的矮墙是一处理应全部拆除的杂物间,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改造团队尽最大限度保留了一侧的墙面,并为市民打开一扇观赏长沙的窗口。透过墙上的小窗,既能回望河东烟火十足的老城区,也能远观河西鳞次栉比的新高楼,新老交替,带来强烈的时间穿梭之感。

  难能可贵的是,即便经受岁月洗礼,长沙油脂厂的一砖一瓦仍保存完好,可遇而不可求。厂区内的“十二金刚”是城区保存完整、体量庞大的油罐群,放眼全国也很稀缺。

  沿着主路向里,位于核心区的油罐群,也经历了显性与隐性的双重改造:一方面,将部分库房、机房等影响园区规划布局的建筑拆除,位置欠佳的油罐逐个搬离,形成视野相对宽阔的内场;另一方面,在油罐与油罐、油罐与其他建筑之间增设连接,开辟相对连贯的穿梭通道,徒步行走其间,别有洞天。

  一里一外,一加一减,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让这座工业遗存公园既面向过去,也展望未来。

  工业遗存活化的长沙样本

  把老厂房的灯再次“点亮”,关键是实现历史价值的回归。

  在全国各地掀起工业旅游热潮的大背景下,老工厂迎来了与城市一同更新的契机。而保留厂区的工业历史风貌和特色元素,做好功能转换、业态导入、场景营造等文章,才能真正让工业遗产“活”起来。

  长沙油脂厂的“重生”并非孤例。在城市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一批工业遗产通过多元路径实现活化,共同构成长沙工业记忆的“群像图”。

  原长沙锦纶厂在高峰时期曾有在职工人1200余人,年产锦纶长丝约4000吨。随着产业转型,该厂于2006年全面停产,厂区逐渐闲置、失修,成为“城市斑点”。针对这一工业遗存,长沙采取了分片区改造策略:南部提质改造为“锦尚生鲜”市场,北部则打造“锦秀拾光”工改商项目。如今,已升级为“锦秀拾光”IP的它,正无声诉说着纺织巨头的民生化转型。

  在雨花区小林子冲路13号,原长沙化油器厂旧址上,“化影拾光”提质改造项目已基本完成老旧小区环境优化工作,预计将在今年底全面投入运营。这片始建于1954年的厂区,于上世纪90年代停产后闲置。2024年启动的改造中,项目方既保留“电影放映机生产”与“化油器制造”的双重记忆,又赋予其时光流转的诗意内涵。

  同样,东风路文创园前身是长沙北站铁路货运站场,曾沉寂十余年。改造后,这片28亩的昔日铁路货运站场已成为吸引近百万游客的城市新地标。

  正如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所言,工业遗存应成为“城市记忆的集体发生场”,长沙的实践正在印证这一理念——当厂房飘出咖啡香,当老机器成为孩子们的玩具,工业遗产便不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鲜活的城市文化客厅。

  现在,馆藏已有700余万卷档案的长沙市不动产档案馆里,新的产权档案在源源不断地随着城市发展接续补充。

  “不动产登记档案是见证社会发展、记录产权变迁的‘活化石’,我们可以找到自己曾经熟悉的地方是什么模样。”夏建红表示,这些纸张记录的不仅是某一幢厂房的产权变迁,更是一座城市对历史的尊重、对未来的思考。当更多工业遗存在档案的见证下完成蝶变,长沙的城市年轮里,必将生长出更多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脉络。

【作者:刘攀】 【编辑:刘可馨】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