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增7名两院院士 在湘院士36人

  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7日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70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6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湖南共有7人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国防科大邓小刚和湖南大学谭蔚泓2人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南大学田红旗、国防科大廖湘科、湖南大学罗安、陈政清和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5人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

  要婉拒过高和不适当的物质待遇

  今年院士增选结果有何特点?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介绍,院士队伍继续年轻化,一些尚无院士的二级学科产生了新当选院士。70名新院士中,男性67人。最小年龄47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56.2岁。新增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34人,研究院所15人,企业及医院21人。

  在致新当选院士的一封信中,中国工程院要求院士们继续开拓创新,自强不息,深入工程科技实际。

  “要严格地要求自己,不宜过多社会兼职,不能尽责的职务不要兼任,特别是负有行政责任的实职更应谨慎,婉拒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信中强调。

  本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52人。此外,经过全体院士大会选举,产生了8名新当选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

  新当选院士签署院士承诺书

  中国科学院7日公布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61位科学家从157位初步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登新院士榜。经过增选,中科院现有院士777名。12人新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

  会前,新当选院士签署了院士承诺书,承诺将履行院士应尽义务,珍惜院士荣誉,自觉执行国家和所在单位关于待遇、兼职和退休等有关规定,若有严重损害院士群体声誉的行为,将主动申请撤销院士称号。据新华社

  院士名片

  邓小刚

  54岁

  国防科大

空气动力学专业

  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

  1992年,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流体力学博士毕业,1994年和1996年,分别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日本东京电气通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在计算流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理论分析领域,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其带领的研究团队于2004年和2007年连续两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成为国内第一个流体力学的创新群体,2006年被评为全军首届“创新研究群体”,2009年被评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廖湘科

  51岁

  国防科大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

  工程院信息学部

  湖南涟源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项目总指挥、常务副总设计师,“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项目总指挥、总设计师,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院长,清华大学1980级计算机系校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奖等多项奖励,2004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罗安

  57岁

  湖南大学

  电气工程专业

  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长期从事电能质量、电力电子先进控制理论、技术及工程应用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在工业企业配电网电能质量控制、电能高效变换、综合电气节能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理论与技术突破;他的科研成果已在多家企业实现产业化,在冶金、铁路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累计销售过15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中国发明创业特等奖1项。

  (长沙晚报记者 陈焕明 整理 )

  院士名片

  陈政清:迎“风”造桥的战士

  陈政清,1947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现任湖南大学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973计划制造与工程领域咨询组专家、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团体职务。他一直致力于大跨度桥梁和结构的非线性分析和抗风研究工作,多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国家桥梁工程建设中并发挥重要作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沙晚报记者 徐媛 实习生 王晓楠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的陈政清教授,从1988年开始,一直专注于桥梁安全工程方面的研究,在这段漫长的科研之旅中,“风”成为了陈政清科研道路上的最大敌手。而在他看来,和“风”作战,是他最感兴趣的事情了。

  随着我国各种跨度大、外形优美的斜拉桥、悬索桥、钢拱桥开始大量修建,怎样战胜“风振”,确保桥梁安全成为桥梁界的重大研究课题。

  在从事工程力学研究过程中,陈政清提出了梁杆索结构三维大变形的有限元方法并据此开发出计算程序,为我国现代桥梁建设提供了急需的设计计算理论,最早用于我国第一座和第二座悬索桥以及后续一系列我国重要桥梁工程,不仅提高了设计质量,还促进了空间结构体系桥梁的发展,对我国悬索桥和斜拉桥的设计计算理论有重大贡献;建立了完整的三维颤振理论与实验体系,并在我国桥梁抗风设计中应用。

  陈政清教授发明了永磁式磁流变减振技术和电涡流减振技术,在世界上第一个运用磁流变减振技术于桥梁工程。后来进一步发明了可靠性更高的永磁式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技术,在国内得到大量推广应用。其发明的电涡流减振技术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可以从源头上消除其他类型阻尼器很难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他创建和领导的湖南大学风工程研究中心已经成为我国风工程研究的重要基地和优秀科研团队。

【作者:徐媛】 【编辑:彭应兵】
关键词:两院院士 湖南 新增两院院士 在湘院士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