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妈妈”5天前,收到一份特别的母亲节礼物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朱灿辉 李良昂)“廖-妈-妈,廖-妈-妈……当时,我听到两岁宝宝用稚嫩的声音叫我,我的心暖得都融化了!”通用技术航天医科湖南航天医院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廖建兰对记者说:“如果要问这个母亲节最好的节日礼物,我想,就是宝宝一声‘妈妈’的呼唤。”今日,廖建兰讲述了5天前的故事。
5月5日,湖南航天医院新生儿科病房,被五彩的气球装点得分外温馨。长沙2岁的锦宝(化名),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正扑闪着明亮的眼睛,在曾经救治他的医护团队簇拥下吹灭生日蜡烛。谁曾想到两年前,锦宝出生时还是一个“巴掌宝宝”,体重仅1300克。2年后再见他时,已是标准的健美儿童。原来,宝宝的爸爸妈妈特意选在母亲节来临前,到医院新生儿科举办一个特殊的生日仪式,说要让孩子从小懂得“做人要知道感恩”的道理。
时间回溯到2023年5月,孕29周、仅1300克的宝宝提前降临人世。面对全身青紫、自主呼吸微弱的危急状况,新生儿科团队在产房立即启动“黄金抢救时间”救治方案:保暖、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T组合、正压通气等复苏抢救,随后在气管插管正压通气下,由转运暖箱紧急转入新生儿科。
住院过程中,宝宝总共经历了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26天,无创辅助通气24天,混合吸氧10天,一次PS气管内滴药,3次输注红细胞,一次输注白蛋白,抗生素治疗13天,咖啡因兴奋呼吸中枢等治疗,奶量从1毫升/餐开始微量喂养,缓慢加量,逐渐达到42毫升/餐。新生儿科护理团队,为宝贝实行专人专护,精准执行每一项医嘱,做好保护性隔离,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建立深静脉(PICC)置管避免反复穿刺等,最终帮助这个脆弱的小生命,跨过呼吸、感染、喂养三大生存考验的难关。
宝宝住院61天后出院,但这并不是早产儿全程管理的终点,而是真正的起点。医护团队与家长一起,为宝宝量身定制了“早产儿成长档案”:定期远程随访监测神经发育,评估矫正月龄下的运动功能,调整强化母乳配方等。当发现宝宝存在肌张力异常倾向时,康复治疗师即刻指导宝妈,做抚触操和姿势管理。在语言敏感期到来时,又及时提供认知刺激方案……这种“医院-家庭”无缝衔接的管理模式,使宝宝在矫正12月龄时,各项指标追平足月儿。
在宝宝1周岁时,医护团队结合随访数据,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疫苗接种计划,同时举办首次“毕业周年庆”,用专业相机记录下宝宝成长的可贵瞬间。如今宝宝2岁了,家属再度携宝宝回到新生儿科,与医护人员分享这份“新生命”的喜悦。科室也精心布置了一个温馨的生日Party,准备了精美的蛋糕、生日礼物为宝宝庆生,让小天使与白衣天使进行有温度的生命对话。
“其实,这仅是新生儿科‘早产儿全周期守护计划”的一个缩影。”廖建兰介绍,此前,肺出血、严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化脓性脑膜炎……诸如此类的急危重症患儿,在湖南航天医院新生儿科都已复苏抢救成功,其中包括成功救治了心脏呼吸停止32分钟的患儿,且愈后无后遗症发生并健康成长。同时,科室配套的“早产儿养育手册”细化到每月护理要点,“家庭袋鼠式护理”由资深护士定期指导亲子互动。这种将救治技术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的医疗服务模式,实现了从“救命”到“护苗”的跨越。
“祝你生日快乐……”在充满祝福歌声的病房里,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被欢笑声取代。“廖妈妈”廖建兰感慨地说,其实,新生儿科特别设立了“生命纪念日”关怀制度,就是想用爱心延续希望,让医疗关怀超越传统界限。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