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诗雅
春风掠过南川河畔,在政府案头泛黄的笔记页间停留,于学校斑驳的黑板边轻旋,又拂过村级医保台账工整的字迹。在这个AI技术重构记忆存储方式的时代,浏阳市澄潭江镇三位基层劳动者以最原始的手工记录,写下关于责任与温情的叙事诗。
32本笔记里的“时光档案”
翻开澄潭江镇机关工会主席曾垂金1993年的第一本工作笔记,泛黄的纸页上,钢笔字迹力透纸背:“9月15日,接待来访百姓1位。”彼时担任镇党政秘书的他,为了处理繁杂的事项,养成了“当日事、当日毕”的习惯,做工作笔记成了督促任务办结的不二选择。32年来,曾垂金睡前雷打不动的仪式就是记录当日工作内容,若遇紧急任务耽搁,次日清晨必定补全,没有一天遗漏。
“农业税时代下户收粮统筹,票据没带全,本子上记一笔,第二天绝不让老乡多跑一趟。”自他担任机关工会主席以来,职工医疗互助、退休人员慰问、困难家庭帮扶……事无巨细,悉数被曾垂金记录在纸上。如今虽有了电子办公系统,他仍坚持手写关键信息,并将其发展成了一项兴趣爱好,“不写反倒是不习惯了”。
当指尖摩挲过深浅不一的墨迹,脑海中的记忆便有了“锚点”,那些被岁月模糊的面孔与场景,在纸页翻动间次第苏醒,既贯通着基层治理的过去与当下,更镌刻着一位基层劳动者32载跋山涉水的工作印记。
15年医保账本里的“信任密码”
虎形村村干部张淑华的抽屉里,15本手写医保台账按年份码放整齐。翻开2025年的册子,户主姓名、身份证号、缴费凭证编号旁,不时可见“风湿需提醒复查”“添丁待更新”等备注。“全村1200余户,谁家几口人、啥时交的、经手人是谁,一目了然。”
去年冬天,有村民坚称已缴医保却查无记录。张淑华不慌不忙翻开台账,当天88人的缴费记录一目了然,精准详细到让村民心服口服。信任都是“攒”出来的,张淑华独创了“分级提醒法”,确保兼顾到每个人的需求:特困户用红笔标星号,定期上门;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在台账空白处注明“提醒微信缴纳”;孤寡老人则发放大字版通知单。“养老保险台账也按这个法子记,每家至少留一个联系人,大事小情不断线。”
也正是这一份敬业与坚守,让这位“写透为民斤两”的村干部在2015年被评“澄潭好人”。十年过去,当年与她同台领奖的许多模范早已退休,张淑华的台账却仍在“长高”。也许,电子缴费截图会失效过期,但纸张本册上的签名永不褪色,这本医保信息手工账如今也早已从民生记录簿升华为干群“连心锁”,在1200余户村民与村干部之间,拧成一股越系越牢的“信任绳结”。
66个孩子的“成长方程式”
暮春的小源完小操场,校长孔飞四笔记本里的“龙虾节”计划正化作欢声笑语。66名学生围着临时搭建的灶台,看老师们将数学课教的重量单位转化为调料配比,把劳动课学的烹饪技巧变成餐桌上一道道香喷喷的龙虾大餐。
“每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解题公式。”孔飞四的工作笔记里,既有“五年级数学成绩需巩固”的教学分析,也有“周三课后找老师们谈心二十分钟”的温情备忘。去年,当笔记扉页的“全市教学质量优胜单位”目标成为现实时,她在当天的记录栏画了朵小红花。
“教书是治心病的良药。”孔飞四把工作笔记变成“情绪调节器”:教师婚恋困惑、学生家庭变故、教学经费难题……琐碎记录中藏着破解之道。如今,她正尝试将手工记录转为电子文档,但教师们仍爱传阅她的纸质笔记,“孔校长的字迹会说话,让我们懂得教育从来不止于分数。”
三套台账恰似三重棱镜,折射出“大爱澄潭”的精神光谱——32本工作笔记沉淀着“把平凡做到极致”的实干作风,15年医保台账流淌着“把服务做进心坎”的民本情怀,66个孩子的教学手记印证着“把未来扛在肩上”的使命担当。这些纸页间的墨迹,与镇村干部通力协作的汗水共振,使得澄潭江镇连续三年在浏阳全市绩效考核中取得“类别第一,全市领先”的优异成绩。未来,手工账里的“笨功夫”会化作基层治理的“大智慧”,助力澄潭江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