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强制标注,举双手赞同!|00后观察
付臣欢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某贝“太恶心”,全是预制菜还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对此,很多网友都赞同。
9月11日,某贝餐饮董事长出面回应,“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而且100%不是预制菜”。事实上,根据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需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熟制后食用,但中央厨房配送的菜肴、净菜、主食类产品(如馒头)不属于预制菜。从这个定义看,某贝的回应有理有据。
其实,某贝只是一个导火线,网友“炸锅”的理由各有各的。提到预制菜,有人吐槽的是“锅气成了奢侈品”,有人吐槽的却是“花现炒的价格、尝加热的罐头”。毕竟打工人们工作忙、时间紧,“做菜2小时吃饭10分钟”真的不是玩梗,而是下厨又放弃的真经验。这种情况下,预制菜这类懒人速食,也算“拯救”了不少打工人。所以,消费者只是不想被欺骗,所以试图“一键三连问”:
第一,是不是预制菜?我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必须有!
第二,价格值不值?没人想当“大冤种”,餐厅不能搞低成本制作、高价格售卖。
第三,健康还是陷阱?预制菜真的做到了干净卫生又能保留营养吗?不能配料表一丢,商家就随便定义。
打工人干饭,要的真的不多!大家图的就是明明白白标注、大大方方定价。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去年就曾联合发文,明确要求餐饮环节推广预制菜明示。而生活中,有商家对此装聋作哑,有消费者对预制菜定义要求不一。那么,通过立法等措施进一步完善预制菜定义、采取强制标注并配好惩罚机制,真的有必须速速安排!至于要“锅气”的香还是“预制”的快,那是干饭人的自由选择。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