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后进村蝶变幸福家

结对帮扶单位和镇村携手努力 西湖寺村十年间实现“三个跨越”

  •   水库修缮后,农田灌溉更方便了。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水库修缮后,农田灌溉更方便了。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艳红

      水泥道路如丝带般串联起一户户民居;精心修筑的堤坝在田野间延伸,清澈水流潺潺涌动,为农田灌溉注入生机……这是记者近日在望城区茶亭镇西湖寺村看到的情景,好一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画卷!

      谁能想见,十年前的这里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后进村?“那会儿村里连条正经的硬化路都没有,遇上雨天便寸步难行。”村民们指着门前崭新的道路诉说道。指尖划过的方向,皆是十年变迁的印记。

      500多亩农田: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西湖寺村腹地,求田大坝静静卧在田畴间。这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自然水库下游,曾横亘着一段让村民头疼的水渠——弯弯绕绕,窄得像鸡肠子,村民们干脆叫它“鸡肠子坝”。

      “从我记事起,这水库就没维修过。”求田组村民曾新奇蹲在田埂上,手指划过水库边缘,“淤塞和渗漏得厉害,底下全是烂泥和杂草。天旱时,水存不住;下暴雨更糟,坝子排不出水,大坝上游的田地经常被淹。”

      曾新奇的田就在水库附近,收成却年年得看老天爷脸色。水库不仅没发挥作用,反倒成了威胁500多亩农田的“定时炸弹”。“村民提了好多次,说这坝不修,种庄稼就得‘看天吃饭’。” 西湖寺村党总支书记肖伟记得,那些年村民大会上,“修坝”是绕不开的话题。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的冲锋号!”望城区城发集团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周钦煌(2024年2月至2025年7月任职)告诉记者,2024年下半年,“鸡肠子坝”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一支由党员骨干、村民代表和水利专家组成的攻坚队迅速组建。他们白天在田间测量,晚上围坐在村委会的灯下讨论方案。“清淤要多深?闸门设在哪?如何兼顾灌溉和排洪?”一次次争论后,质量、进度、安全管控机制逐渐清晰。

      清淤船在水面作业,村民们自发扛着锄头清理渠边杂草,工人给堤坝做防渗处理……半年多的忙碌后,今年4月工程竣工:新渠如银链穿梭田间,闸门可精准调控水量,堤坝防渗层让蓄水能力提升了不少。“这才是水库该有的样子!”曾新奇站在渠边,看着水流稳稳淌进稻田,笑得眼角起了褶,“旱能灌、涝能排,以后再也不用求老天爷了。”

      泥泞小路:从“出行难”到“产业兴”

      傍晚,沿着乡间道路漫步,平整的水泥路蜿蜒至家家户户,路灯在绿树间投下暖光,不时有满载农产品的货车平稳驶过。

      “现在的路修得真漂亮,平顺又通畅,出门就有路灯!”西湖寺村范家碑组村民朱麒操着地道的乡音,指着不远处的董家坝路,“以前哪叫路?坑坑洼洼像‘搓衣板’,窄得会个车都难。”

      记者了解到,十年前,西湖寺村的路是“老大难”:村内多是泥巴路,连接外乡的水泥路也常年破损,基础设施落后像道“紧箍咒”,捆住了村子发展的手脚。“要致富,先修路” 成了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共识。十年间,14公里村组道路陆续硬化黑化,路肩种上了绿植。

      如今,一条全长13.99公里的产业振兴路蜿蜒穿行,串联起茶亭镇西湖寺村、泉丰村、杨家坪村、梅花岭社区等多个村落。这条城乡融合发展路,不仅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更成为农旅融合、产业升级的“黄金走廊”。

      “路修通只是开始,得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驻村工作队在后盾单位的支持下,不仅解“眼前难”,更谋“长远路”:通过认领“微心愿”帮助困难群众;对接资源发展油茶经济、肉牛养殖产业;设立“城润西湖”教育基金,援建“希望小屋”,让村里的孩子有盼头。

      “昔日泥泞路蜕变为产业路,零散耕地整合成示范田,后进村落蝶变成幸福家——这背后是城发集团‘真金白银’投入和‘绣花功夫’的深耕。”肖伟以“三个跨越”勾勒了西湖寺村的十年变迁。她说,如今的西湖寺村,正以“振兴高地”的新姿态,奔赴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