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突然高热与剧烈关节痛或是基孔肯雅热病,该病可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暴雨+高温时期 小心“花蚊子”害人

  •   漫画/余宁山   漫画/余宁山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彭芳芳 李益亮

      近期,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来势汹汹。这种主要在热带地区(如东南亚、南亚、非洲)流行的疾病,已在我国广东造成较大影响。

      湖南当前暴雨叠加35℃以上的高温天气,正是蚊蝇传播疾病的盛行期。什么是基孔肯雅热?它的主要症状是什么,与登革热有何区别?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陈莉接受记者采访时进行了详细解答。她还表示,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检测质控和门急诊管理,提高“早发现”能力,规范开展病例救治,全力防范重症和死亡。在预防上,民众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风险点位消杀,做到科学有效灭蚊、防蚊、避蚊。

      传播“元凶”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陈莉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痛和皮疹。传播基孔肯雅热的“元凶”是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而传染源则是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罕见情况下,可发生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导致传播和母婴传播。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数为3~7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以下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新生儿及婴幼儿,65岁及以上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者,孕妇(虽罕见,但有垂直传播给新生儿的风险)。所有人群普遍易感,但高危人群感染后,出现重症或慢性关节痛的风险相对较高。

      不过,基孔肯雅热不会通过空气、日常接触(如共餐、拥抱)、性传播、消化道感染(食物或水)或呼吸道(如咳嗽、打喷嚏)进行传播,因此无需过度紧张。

      突然出现高热与剧烈关节痛需警惕

      陈莉表示,基孔肯雅热病主要有以下症状:一是突发高热,≥39℃,一般发热1~7天。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是出现剧烈关节痛。主要涉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能涉及膝、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疼痛可能非常严重,呈刀割样或电击样,导致患者活动受限。另外,关节肿胀或僵硬也可能出现。此时,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是影响康复后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

      此外,还可能出现皮疹。多在发热后2~5天出现,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常见于躯干和四肢伸侧。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其他症状还有肌肉痛、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

      基孔肯雅热比登革热的传播速度更快

      临床上,如何区分“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陈莉表示,从传播特性看,基孔肯雅病毒隶属甲病毒属,与登革病毒、寨卡病毒等黄病毒属的病毒不同,其复制与传播速度更快,蚊虫携带和传播能力也更强。她从病原体、潜伏期、典型症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登革热的病原体为登革病毒,潜伏期为1~14 天,多为5~9 天;基孔肯雅热的病原体为基孔肯雅病毒,潜伏期为1~12 天,多为3~7天。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可达40℃以上;“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痛;出现皮疹,四肢及躯干有充血性红疹;“三红”,即面、颈、胸潮红;恶心、呕吐、腹泻。存在重症风险,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休克综合征,危及生命。

      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热,持续1~7天,伴寒战;关节痛,主侵小关节(手腕/踝趾),可波及大关节(膝和肩等),1~3周可缓解,疼痛可能持续数月;躯干、四肢、掌跖,在病后2~5天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可脱屑。此外,还有头痛、背痛、肌肉痛,以及恶心、呕吐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出血、脑炎等,重症虽可致死,但致死率低。

      科学有效灭蚊防蚊避蚊,充分做好预防

      陈莉表示,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因此,预防蚊虫叮咬是防控的关键,即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风险点位消杀,做到科学有效灭蚊、防蚊、避蚊。

      首先,要减少孳生地,清除蚊虫“老巢”。居家要翻盆倒罐清积水,彻底清除房前屋后、阳台、楼顶的闲置容器(盆、罐、桶、废旧轮胎)等的积水。家养水生植物至少每周换水一次,并冲洗植物根部、清洗容器内壁,或改用沙石养植。疏通沟渠,保持排水沟渠畅通,清除淤泥和垃圾,防止积水。封盖储水容器,储水的水缸、水池等要严密加盖或安装纱网。及时处理垃圾,妥善处理废弃瓶罐、一次性饭盒等垃圾,防止积水。

      其次,避免叮咬,做好个人防护。居家防蚊,安装纱门纱窗并确保完好无损;使用蚊帐(特别是婴幼儿和老人),蚊帐可浸泡杀虫剂增强效果;必要时使用电蚊拍、合格的杀虫气雾剂灭蚊。户外活动时,黎明和黄昏是伊蚊活跃高峰,避免此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有效驱蚊成分的驱蚊剂。

      再次,怀疑被感染上基孔肯雅热病毒,及时就医。一旦出现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痛、皮疹等症状,特别是近期有蚊虫叮咬史或去过流行地区,需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另外,发现蚊虫密度过高或疑似病例,要及时向社区或疾控部门报告。告知医生时,要详细说明症状出现时间、蚊虫叮咬情况、近期旅行史等重要要素。

      此外,一旦确诊为基孔肯雅热,必须配合治疗。目前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休息、补充水分、使用解热镇痛药缓解发热和疼痛等。需遵医嘱,体温超38℃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不能使用阿司匹林及非类固醇抗炎药物,以免增加出血风险,医生会根据病情来判断是否需要住院观察。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